大众新闻打开

我的司机是机器人·城市篇|为什么是武汉?“聪明的车”更需要“智慧的城”

吕华  管亚楠   来源:风口财经客户端

2024-07-16 21:04:01原创

风口财经记者 管亚楠 吕华

继“俄航客机”、“重庆的士”之后,“武汉出租”成为了互联网社交媒体上的“世界第三大交通奇迹”。

近日,随着话题“萝卜快跑订单量疯涨”登上微博热搜,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的投放使用情况引发全社会热议。据相关报道,目前武汉已有400多辆“萝卜快跑”在商业化运营,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1000辆,且随着订单量的上涨,“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点,未来有望实现盈利。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成功,技术只是一方面,政策的推动和消费者的接受往往才是重点,从产品诞生到走向市场并成功商业化,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在这场勇闯“无人区”的城市争夺赛中,武汉为何能拔得头筹,什么才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因素,而青岛又有何优势?

为什么是武汉?

无论是网约车的发展,还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兴起,亦或是今天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差异都不是影响商业化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政策的支持、市场的接受度才是。

要知道,“萝卜快跑”不只是在武汉投放运营,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其他一线、二线城市也都在运营阶段。但不同的是,武汉的运营范围已经覆盖大半个城区,而其他地方只是局限于某个园区或区域,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测试阶段,并不能称作商业化运行。

“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开放测试道路的范围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投入较高,二是产业基础良好。”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一言概之。

早在2019年,武汉经开区便提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的口号,从此押注AI智能化汽车;2021年又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示范应用等6大方面制定了16条扶持措施;2022年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为全市智能网联道路的风险评估和开放测试提供了指导依据……可以说,这些年武汉政府的相关鼓励指导政策从未断档。

图片来源:萝卜快跑官方公众号

而与政策同步,武汉也在进行多项落地方案。作为曾经的“汽车之都”,武汉的造车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已聚集起14家整车厂,1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这为实现汽车智能化提供很好的过渡条件。此外,武汉交管部门实行数据互通,将全市的车辆环境、信号灯数据实施推送给智能网联汽车,并投入巨资改造道路,尽可能地推动测试道路的开放。

“从地理方面考虑,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河流大桥众多,隧道涵洞较少,城市地形和交通场景丰富,大数据足够多,能够满足测试场景复杂性的需求。”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补充道,而顶层设计的卖力推动、产业项目的迅速铺进都潜移默化了消费者的情绪和行为,又使得武汉占据了“人和”的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武汉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

应用场景成为城市发力的关键

“对于全国市场来说,武汉的案例更像是在投石问路,试探市场的反应,既然效果令人满意,头部市场肯定是会参与竞逐的。”段志强表示。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市场反应的重点在于是否能跑通商业闭环,其中,场景化应用是智能网联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各城市发力的重点。

行驶的无人驾驶快递车

全国范围来看,北京是率先规划建设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城市。2020年,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要素,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验证,如今,示范区内已经能一键约来自动驾驶“出租车”,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周边也有自动驾驶小巴投入运营,无人零售车、无人巡逻车、无人清扫车等纷纷上路。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动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汽车从此可进入更多丰富的场景,为后期开放运营道路范围提供了保障。

随着视觉识别技术和驾驶算法的突飞猛进,自动驾驶技术日臻完善,智能网联车辆的行业需求已经从“测试”转向“应用”。在这一层面的城市角逐赛中,杭州也始终走在前列。

今年5月,杭州开始实施《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这部《条例》的出台,让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智能网联车辆上路通行立法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自《条例》施行之日起,杭州将在全国率先开放全市八城区共计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实现全市建成区全覆盖,服务人口超1000万将全市域建成区开放测试无人驾驶,可见杭州全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决心。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无锡、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宣布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全域开放,推动测试示范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智慧出行服务的商业闭环模式。

研发+生态,促进青岛驶入自动驾驶快车道

近日,一辆银灰色无人驾驶汽车出现在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迅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拍照围观。多名专家表示,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将汽车视为第一大产业的青岛也从未掉队。

早在2021年,青岛市便印发《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示范区总体实施方案》,首批先行示范区包括即墨蓝谷核心区域、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央智力岛、莱西市姜山镇、青岛(即墨)汽车新城核心区域、青岛中德生态园5块区域,总面积为50.2平方公里,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纽带,推动全市未来汽车产业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此外,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于2023年获批先行示范区,3辆“文远小巴Robobus”在临空区“上路”。

近日,《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目录(2024年第一批)》正式发布,开放测试道路涉及市南区、市北区等八个区(市)共121条道路,用于低速无人驾驶车辆等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及商业示范应用等。

除此之外,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青岛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拥有“研发+生产”生态优势。一方面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可以为无人驾驶提供理想的电气化平台;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促使传统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等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深度合作,完成资源整合与价值重构,锻造新的产业生态。

例如,北汽制造、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已推出多款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持续深化。青岛慧拓智能、智腾微电子、宸芯科技、海信网络科技、青岛中瑞集团、青岛智度科技有限公司、识途(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加速成长,可提供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高精度传感器、全栈式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RSU(路侧单元)、OBU(车载单元)等关键核心配套产品和无人驾驶整车产品。

当下,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加速向我们“驶”来,也意味着汽车将进一步智能化。青岛“城市云脑”已应用于交通领域,为城市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出行提供技术服务,更为青岛的自动驾驶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依据。“聪明的车”脱离不了“智慧的路”、“灵活的网”,更离不开“智慧的城”,而未来智能化交通发展必将带动城市向着智能化前进,实现车、路、城之间的共同进化。

责任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