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动图站丨冬病夏治“老常客”,三伏贴火了!提个醒,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2024-07-18 12:20:59

三伏贴火了?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今年7月15日已正式入伏!

所谓“三伏”,

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今年依旧是40天,

这是连续第十年“加长版”三伏天。

暑气蒸腾之时,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念,

各地医疗机构三伏贴陆续开贴,

使用三伏贴为群众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

以增强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达到治病、防病效果,

满足群众对“治未病”的需求。

比如,冬天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

要理性看待三伏贴,

认清误区,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养生

误区一:三伏贴包治百病


正解:三伏贴并不适合所有人


三伏贴并不能包治百病。三伏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其病种是围绕“温阳散寒”来进行,适用于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高发的疾病,辨证为虚寒型的病症。对于湿热体质、阴虚内热易烦躁的人都不适合贴。

因为三伏贴用药是热性药,上述体质的人贴敷可能等同于火上浇油;有过敏性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的人也不适合贴,因为药物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比如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或者是感冒发烧,也不能贴。首次贴三伏贴之前最好到医院辨明体质,查看病情是否适合贴敷。


养生

误区二:网上购买,

自己贴敷


正解:网上购买,自己贴敷不可取,

精准取穴和辨证用药是关键



HOT

SUMMER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患者为图方便和省事,在网上或药店自己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三伏贴”的药物是根据患者身体体质状况调配的,且不同疾病贴敷的穴位也不同,仅凭生活常识和网上查询的“理论知识”不够严谨,治疗效果难免不理想,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精准取穴也很关键,虽然网上有经络穴位图,但患者不是医生,照着图贴难免位置有出入,会影响疗效。敷三伏贴,请到正规医院!



养生

误区三:

“冬病”仅靠“夏治”即可,

平时可不治


正解:冬病夏治不能代替

日常治疗保健


      很多人认为,冬天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只有在夏天治疗才能“除根”,其他时间治疗都无济于事。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有病不及时治,非要忍到三伏天治,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冬病夏治”确实有效,但不少“冬病”如果病情严重,还需及时治疗,盲目认为冬病非要夏治,只会得不偿失。

      另外,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治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少吃寒凉饮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乐观,适度锻炼等。

HOT

SUMMER

三伏时节


冬病夏治




养生

误区四:贴的穴位

越多越好


正解:中医讲究治病求本,

针对病因贴敷才是根本


       贴三伏贴的人群不乏多种疾病的患者,如同时有气管炎、鼻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这类患者往往希望在各疾病治疗部位上都贴上药贴,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贴的穴位越多越好。然而中医治病求本,也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很多“冬病”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阳虚,所以补益阳气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补益阳气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


养生

误区五:贴敷时间越长越好


正解:贴敷时间太久皮肤

容易起泡、溃烂


       不少人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三伏贴并非贴的时间越长越好,贴得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具体的贴敷时间应该根据医嘱来进行,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小儿贴敷时间为2~4小时,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自觉贴药处有瘙痒、灼热等明显不适感,即可自行取下。


养生

误区六:把贴敷三伏贴

注意事项当耳旁风


正解:注意事项很重要,

种种禁忌都可能影响到贴敷效果


贴三伏贴后,一般医生都会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可是有些患者却当耳旁风,根本不注意。要保证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种种禁忌都可能影响到药效发挥,所以要严格遵循。

贴敷期间要注意,贴敷完6小时以后再用温水洗澡,治疗当天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贴敷当日不宜游泳、不宜直吹风扇和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等;若贴敷后起泡,不要自行抓破,可到医院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

“冬病夏治”疗法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

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

正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也不能

盲目减药、停药,

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责任编辑:黄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