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观点(2024.8)
青年记者 | 2024-07-25 09:41:26原创
来源:青年记者
编译者:刘沫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田香凝(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读:
“国际学术观点”栏目每月摘编来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最新观点以飨读者。本期摘编的6篇文章涉及过度积极的自我呈现、社交焦虑、算法认知、短视频新闻可信度、TikTok上的公民记者、新闻分享等多样主题。
1. “有害的积极意图”:社交媒体平台上过度积极的自我呈现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有害的积极意图”(toxic positivity intentions)通常是指避免、压制或拒绝负面情绪或经历的行为。在2024年第5期的《计算机中介传播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中,有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交媒体平台的研究中,探讨人们为什么会愿意发布过度积极而缺乏消极因素的帖子,以及这些帖子带给他人的感受。
研究对2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请他们根据自身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经历来陈述分享积极帖子的不同意图。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作者提炼出了5种意图,包括:通过积极的帖子隐藏真实的自我;通过发帖让他人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获得点赞、流量和经济利益;展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和帮助他人。此外,作者发现,人们对积极帖子的感知有正负之分,当一个人有明显的“向上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倾向时,会更容易认为积极的帖子具有有害意图。
作者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向上社会比较”的心理机制,考察“有害的积极意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还可探究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中,人们对于积极帖子有害意图的感知差异。
文献来源:Abby H Salopek, Matthew S Eastin, Toxic Positivity Intentions: An Image Management Approach to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and False Self-presenta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24(05): zmae003.
2. 元分析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与社交焦虑
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思考社交媒体平台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指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即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越多,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越难以建立联系感和归属感;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是负相关关系,即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降低社交焦虑程度。为了进一步验证两者的关系,在2024年第3期的《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中,有学者采用文献元分析的方法,对全球范围内的27项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与社交焦虑之间整体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一些调节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通过调节分析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使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青少年群体、白人群体、北美地域的群体有着相对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鉴于此,论文建议,未来的实证研究应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更加细分和多元,从而深入挖掘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最佳的干预路径。
文献来源:Nan Y, Qin J, Li Z, Kim N G, Kim S S Y, & Miller L C. Is Social Media Use Related to Social Anxiety? A Meta-Analysis[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24(3): 441–474.
3. 年轻人对于算法的5种认知
年轻人通常被认为是可以熟练使用媒体技术的“数字原住民”,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也可以轻松地理解并学习算法?针对这一问题,在2024年第12期的《媒体与传播》(Media and Communication)杂志中,有学者进行了研究。
基于对葡萄牙青年的深度访谈,论文总结出年轻人对于算法的5种认知:第一,算法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实体,具有类似人类的天赋和能力;第二,知道算法影响着生活但不清楚它是如何运作的;第三,从未听说或了解过算法;第四,算法基本是消极的,以各种方式威胁着社会;第五,算法具备积极优势,在很多领域具有实用性。论文发现,年轻人对算法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社交媒体实践,或向同伴和朋友学习,学校并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学习算法的机会。
论文指出,算法的复杂性和学习机会的缺乏,意味着即使是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也不具备充足的关于算法的批判性认识——从这一维度来看,“数字原住民”的概念似乎已经过时。论文认为,人们需要一种更具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学习环境,来重新形塑整个社会对于算法的集体认识。
文献来源:Brites M J, Castro T S, Müller M S, Maneta M. Young People Learning About Algorithms: Five Profiles Spanning from Ineptitude to Enchantment[J].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24(12): Article 8272.
4.媒介丰富性影响短视频新闻可信度
媒介丰富性(media richness)或信息丰富性,是指媒介传播信息的固有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后续影响。短视频具有承载多样信息的潜力,短视频的信息越丰富,其可信度就越高吗?受这一问题意识驱动,发表在2024年第3期的《广播与电子媒体杂志》(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的一篇论文就在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研究。研究通过对215名参与者进行的媒介丰富度与情绪强度的3×2因子实验,探讨了短视频新闻的可信度。其中,媒介丰富度包含三个变量,即高媒介丰富性的短视频、中媒介丰富性的文字和图片、低媒介丰富性的文本;情绪强度包含2个变量,即高情绪强度和低情绪强度。
研究发现,媒介丰富性与情绪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它们共同对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媒介丰富度较低的文本新闻被认为比媒介丰富度较高的短视频新闻更可信。原因可能包含以下方面,比如短视频新闻往往具有较高的媒介丰富性,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这也会在不经意间削弱新闻的严肃性和专业性,降低用户对新闻可信度的感知;短视频新闻也融合了多种传播渠道,可同时吸引用户的多种感官,这会给用户持续关注关键信息带来挑战,易导致用户对新闻可信度的负面评价。
文献来源:Chen J, Song C, Xiao M, & Nie H. The Richer, the Better? Users Perception of News Credibility of Short Video News[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024,68(3): 422–444.
5.TikTok上的公民记者实践
TikTok日益成为海外网友尤其是年轻群体寻找和分享新闻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多数关于TikTok上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研究都集中在专业记者和新闻机构上,然而它们只是构成该平台新闻信息生态系统的部分参与者,需要注意的是,公民记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2024年第9期的《新闻学研究》(Journalism Studies)的一篇论文专门针对TikTok上的公民记者实践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TikTok上的公民记者受平台逻辑影响,尤其关注新闻价值中的个性化和娱乐性。个性化反映了TikTok通过相似兴趣连接受众的平台逻辑,公民记者对娱乐性的关注也基本上遵循了平台强调传播有趣内容的逻辑。研究还发现,公民记者非常关注TikTok上的错误信息,与专业记者一样,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遏制错误信息在平台上的传播,比如公民记者往往将主流新闻机构作为可信赖的事实来源,在提及未经核实的信息时使用委婉措辞等。
文献来源:Peterson-Salahuddin C. News for (Me and) You: Exploring the Reporting Practices of Citizen Journalists on TikTok[J]. Journalism Studies, 2024,25(9): 1076–1094.
6.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分享类型及影响因素
目前,很多新闻机构表现出了明显的“受众转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理解、拓展和维护他们的受众群体,其中,受众的新闻分享行为备受媒体关注。在此背景下,发表在2024年第6期《新闻实践》(Journalism Practice)的一篇文章着重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同类型的新闻分享行为及影响这些新闻分享行为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目前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3种主要的新闻分享行为,分别为“信息性分享”(informative sharing)、“关系性分享”(relational sharing)和“表达性分享”(expressive sharing)。“信息性分享”是指用户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的新闻原封不动地进行分享,“关系性分享”是指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他人与其分享的新闻,“表达性分享”是指用户在分享的新闻中添加评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用户上述新闻分享行为的因素多元,不仅包括新闻质量或受众偏好,还包括用户年龄、政治意识形态、社交媒体类型、新闻类别和新闻形态等。这些因素以不同的组合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上述三种新闻分享行为。
文献来源: Kim S J, & Nelson J L.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Social Media News Sha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J]. Journalism Practice, 2024,18(6): 1520–1541.
责任编辑: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