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说医丨运动猝死该如何避免?听听心内科专家的建议
医苑 | 2024-07-23 11:28:15原创
江海峰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中国羽毛球单打运动员张某在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突发晕倒后,不治离世;河南一54岁的马拉松运动协会会长鲁某突发心梗去世,去世当天刚进行完半程马拉松的练习……近期,一个个运动场上传来的噩耗,让“运动猝死”的话题冲上热搜。那么,什么是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运动时,应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为此,我们特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守东,跟我们一起聊聊运动猝死的那些事。同时,本报半岛健康热线80889698持续开通,有与问诊、就医相关疑问的市民,可以拨打电话,提出问题,我们会邀请相关专家做出解答。
问:什么是运动猝死?实际生活中,运动猝死的比例高吗?原因一般有哪些?
答:国际心脏病学会将运动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统计显示,每年我国猝死人数高达55~60万,且逐年上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约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在青岛,每年有1万多人死于心脏骤停。这些猝死事件中,87%发生在医院之外的非医疗环境中,其中便包括运动场所。
运动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心源性猝死,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等。人在运动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会发生心率血压升高,心肌需氧量会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脏事件发生,比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情况,严重的就会导致心脏骤停,引发运动猝死。排在第二位的是脑源性猝死,占比近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运动环境比较恶劣,过冷或过热、氧气含量低;短时间内情绪起伏过大,暴怒或暴喜;长期熬夜、劳累,或过度运动,身体不堪重负等。
问:运动猝死或心脏骤停有无先兆?普通人应如何进行自我判断?
答:这种情况一般是会有先兆的,因为身体会给我们传递信号。一般来说,心脏骤停的人,此前会有胸闷(喘息很困难的憋闷感)、胸疼、心慌、头晕等情况。如果大家在运动前后有过这样的感受,建议尽快到医院做相关排查。
问:如果在运动时遇到心脏骤停的人,我们应如何帮忙?
答:在业内,我们有一个“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是指需要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四分钟之内,立刻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这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正在运动的人突然倒地,那么就应假定其是心脏骤停。首先要大声呼叫有急救经验的人前来帮忙,并同时拨打120。然后把晕倒的人搬到安全的地方平躺,远离大路和水边。由会进行心肺复苏的人员,进行正确有效的心脏按压,并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
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答:所有的运动猝死,都是可防可控的。我们临床有个大致的统计:35岁以内猝死的人群,多数是有先天性的心脏类疾病,其中三分之一是肥厚性心肌病;35岁以上猝死的人群,多数是以冠心病等为代表的心肌梗死。所以,建议有心脏病家族史、想从事专业体育运动的人群,早做心脏病筛查。这个筛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CTA。平时经常运动、且无身体不适的人群,应做好年度体检。有条件的,也可以做一下心脏病筛查。虽然运动猝死是小概率事件,但发生以后就是大事件,所以预防是关键。
同时建议大家去学习心肺复苏,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另外,运动时最好选择合适的天气结伴而行,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互相照应。平时也要常存安全意识,一些极限类的运动是很“酷”,但具有较大风险。我们还是要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责任编辑: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