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高考16年的唐尚珺:往前走一步,能有多难?
观澜亭 | 2024-07-25 15:26:45原创
周学泽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7月24日,历经16年高考的唐尚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已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录取信息显示,当前档案状态为“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批次“本科普通批”,科类“物理类”,专业名称“信息工程”。
唐尚珺的人生故事,被不少人熟知,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是2009年,此后接连考了16年,曾经考上上海交大、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但他心中的理想大学是清华或者北大,因此一直没有到大学就读。近几年,唐尚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坚持也在“动摇”,说看着过去的老同学工作结婚、买房买车,也有点羡慕,自己该上大学了。
今年高考后进入录取环节,唐尚珺表示:“今年如果华南师范大学能录取上我能接受的专业,比如物理、数学、化学,我就去上(大学)。”但对最终的录取结果,唐尚珺表示:“是被调剂了,不是很满意。”他此前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数学,第二志愿是化学。当被问及今年是否会去读大学时,他表示,还需要思考,“我也在问我自己。”
因此,截至目前,上不上大学,唐尚珺依然没有确定。每到高考,唐尚珺都会成为热点话题。许多人谈起他,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但临到嘴边,又好像无话可说。一方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另一方面,就仿佛陷入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物之阵”,无从说起。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经历。据唐尚珺的同学讲,唐尚珺的成绩一直不错,但在参加中考前夕,他突然不见了,后来才得知他得了一种头晕的毛病,没有参加中考的唐尚珺想入高中而不得。直到2014年和同学再次相见,同学才知道他依然在高考,其高考故事也从此“曝光”。
连续16年的高考,唐尚珺真正把自己考成了“孤本”。从坚持的角度讲,已经不是“板凳一坐十年冷”,而似乎有了一种“把板凳坐穿的勇气”,其中甘苦自知,当然是极不容易的,但你又不能说这是“荷戟独彷徨”的勇士,唐尚珺并非无路可走,他每一次高考成绩都还比较可观,去一所普通人所认为的好学校,对他来说也易如反掌,他只是不去而已。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均可归结为人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分析使行为获得合理解释。唐尚珺的故事也不例外。如果把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放到一个数轴上,那今天是0点,明天是正数,昨天是负数。唐尚珺把人生长时间停留在高考,高考成为他人生数轴上的0点,但相比于他同龄的同学,高考早已经是昨天的往事。因此,唐尚珺是一个把人生停留在0点和负数的人,即沉湎于今天和过去,这并不符合常理。
人的天性是喜欢向前的。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的天性是喜欢新东西。比如,家里突然添置了一件新家具,或者买了一个新玩具,小孩子都能从一堆旧东西里边,迅速发现并锁定新物件,而对旧东西视若无睹。因此,求新,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憧憬未来,向往未来,唐尚珺为什么不愿向前走?
一个人沉湎于今天和过去,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种“沉湎”让他感觉安定,或者快乐舒适。有人说高考对于唐尚珺来说已经成了生意,刚获得的高考奖金就有30万元;在这个讲究信息流量的时代,唐尚珺因为高考也获得不少关注。但这些因素未必是他甘于坚持的原因,他有考名校清华的理想,在理想的感召下,不排除“明年可能中了”的想法萦绕在心头。他平时成绩不错,复习一年也没什么大损失,而坚持一年,“明年可能会更好”。
从很多人的选择来说,选择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也常常是因为“快乐舒适”。但具体到高考,一年一年复读,心理压力是很大的,而且本身学习压力也很大,所以,复读不可能“快乐舒适”。
比“快乐舒适”低一档的一个词,叫“习惯”,也会让人不愿意往前走。一个人习惯了生活中的困难,也常常会形成一个无形的“牢笼”,把自己“锁”在里边。“牢笼”是不舒服,但习以为常,也没什么大不了。高考难,高考苦,但年年考,感觉上日益“钝感”,也会让人产生待下去的力量。
一个人沉湎于今天和过去,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对未来的担心和畏惧。高考的日子是不好过,但是,往前一步走,是不是比现在好,心里也没把握。
从唐尚珺的高考经历来看,他有一种追求完美型人格的心理情结:上学就要上最好的学校,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人觉得不错的学校,他觉得是一种遗憾。所谓“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选择”这些话,在别人那里能够管用,在他这儿可能就失灵。
笔者手头有一本儿童读物:《做自信的自己·猫咪吉姆和桑迪》。书中小猫桑迪想方设法要让吉姆品尝好吃的红香蕉和黄葡萄,但吉姆每次都拒绝。不过桑迪很有耐心,不停地劝说,终于有一天,吉姆在桑迪的劝说下尝试了葡萄,感叹“原来这么好吃”,从此吉姆开始吃桑迪推荐的各种食物。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try”的过程。“try”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试错”,但“试错”就像物理学家薛其坤所言,“每次试错,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对每个人来说,人生不只有高考,还有比高考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对唐尚珺来说尤其如此。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