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我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李明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7-26 16:13:07原创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黄河口湿地 摄影:张树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张正旺在现场参与并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介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名世界遗产的系列扩展。它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系统内,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提供了重要栖息地。此次成功跻身“世遗”第二期的相关保护地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东方白鹳 摄影:黄高潮)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获得青睐,“天赋异禀”是重要因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由建区时的 187 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王安东正在对鸟类进行观测)
“天赋异禀”只是当地冲击世界遗产的主要优势之一,保护与修复共举、科技支撑、法制保障等有力措施,也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的强大底气。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近三年科学补水5.2亿立方米。强化科技支撑,争取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支持,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同时,利用鸟类博物馆、黄河入海口等特色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同步推进立法与创建工作,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积极探索多部门协同执法途径,构建起司法、执法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
(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调查)
优势凸显,“申遗”工作水到渠成。2019年8月2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决定成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黄河口正式纳入小组成员。同年9月27日,正式开启申遗之路;2021年3-8月,技术团队完成了申报文本和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2022年1月末,申遗文本和附件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进入申报材料完整性审查阶段,3月初顺利通过完整性审查。2023年5月8日-9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委派两名专家对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高度肯定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突出普遍价值,认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为候鸟迁徙、繁殖、越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芦花红了 摄影:张树岩)
今年1月3日,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信件要求,我省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范围进行科学调整。在原来的范围基础上,对5处边界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全部在拟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总面积由原来的560.62平方千米增加到879.88平方千米,更加保证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遗产是全世界公认最顶级的生态品牌和无可替代的共同财富,其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一直吸引全世界关注。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意义重大。“这里对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 250 多种、5000多万只水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栖息地,是大量鸟类在长途迁徙过程中的停留、换羽、越冬、觅食及繁殖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介绍,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列为世界遗产还将显著提升黄河口知名度,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极大助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
(鸟浪 摄影:刘月良)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世界自然遗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抓手。“此次申遗成功,将促使我省用一流的保护理念、管理方式和标准做好保护工作,同时以实际的保护成果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倒逼全省加快产业转型,增强保护沿海滩涂湿地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王安东说,东营湿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也将得到极大提升,为当地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
责任编辑:李明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