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文化中国行|史诗《格萨(斯)尔》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代代相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27 09:31:39

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藏族人民称之为《格萨尔》,蒙古族人民则称其为《格斯尔》,统称为《格萨(斯)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态民间史诗之一,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通过口述、说唱等形式广为流传,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中国行》今天带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看蒙古族《格斯尔》的传承与发展,感受这一长篇史诗的独特魅力。

暑假期间,在巴林右旗周末开展的非遗课堂上进行说唱教学的,是《格斯尔》的传承人敖特根花。史诗《格萨(斯)尔》中塑造了上千个角色形象,在民间以口述、说唱的方式传播。故事讲述了古代英雄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族群、各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由一代代游吟诗人和说唱艺人共同创作、传播。

《格萨(斯)尔》文化研究学者 斯钦孟和:《格萨(斯)尔》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在世世代代民间传播中不断丰富。《格萨(斯)尔》是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是多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中形成的大史诗。

说唱是《格萨(斯)尔》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敖特根花今年61岁,从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格斯尔》说唱,根据形式和故事剧情的不同,节奏、唱腔、语句长短都会不断变化。

《格斯尔》传承人 敖特根花:我们说唱这个《格斯尔》陶力(史诗)的时候,就是很漫长的,还有悠扬的。格斯尔英雄来到人间,这个曲子是很悠扬的,然后他铲除恶魔的时候很激烈,是这种曲子。

敖特根花2007年开始跟随《格斯尔》国家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学习,那时候的《格斯尔》说唱表演,就只是一个人拉着一把四胡说唱。2014年,敖特根花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成立说唱组合,在表演中加入了多种乐器演奏、多人合唱的形式。

《格斯尔》传承人 敖特根花:我们2014年成立组合的时候,我们说唱用很多乐器,蒙古大鼓、潮尔、马头琴、陶布秀耳、羊嘎拉哈还有达拉板(牛肩胛骨)。

随着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说唱中心成立,吸引了更多《格斯尔》说唱的爱好者加入,其中既有16岁的青少年,也有90岁的老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和演出,一年演出一百余场。

此外,近五年来,巴林右旗还建成了格斯尔传习所、格斯尔体育公园,开展格斯尔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录制了上千小时的《格斯尔》说唱节目,创作相关儿童情景剧,向大众传播格斯尔文化。

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 哈日巴日:我们已出版了《格斯尔》卡通画册,《格斯尔》科普读物也快要出版了。这五年,我们《格斯尔》艺人和史诗爱好者从不到一百人,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人了。

《格萨(斯)尔》文化研究学者 斯钦孟和:《格萨(斯)尔》是反映和平、和睦,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理念的大史诗,这样的美好期盼直到现在仍是所有人的朴素心愿。《格萨(斯)尔》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格萨(斯)尔》有助于历史记忆的保留。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