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报告文学|高原上的守护者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7-27 13:53:40原创


一段援藏路,一生西藏情。

对所有援过藏的人而言,无论支援时间长短,西藏都注定是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而援藏这段经历也必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1994年到现在,援藏工作已经整整走过了三十年历程。

三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先后奔赴西藏执行对口支援任务。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山东省负责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作为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队伍中的一员、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派出的第一位援藏干部、山东省选派的首批省级“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我很荣幸融入这项艰难而又伟大、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中,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山东援藏干部人才与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矢志奋斗的一段宝贵历程。

落后的不仅是医疗技术,还有人的思想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是消极应付还是积极应对,是躺平苦熬还是埋头苦干,是每个援藏人的必答题。

2019年7月9日,我带领医疗队到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报到,一进院子,一座门诊楼、一座住院楼、一座行政楼,各不相连、相互独立,院内除了几棵树和一个只长草的花坛,啥都没有,看病就医的人寥寥无几,整个医院空空荡荡、荒荒凉凉。

当时我们的心就凉了半截。

接下来的座谈更是让我“头大”。

时任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党总支书记索朗多布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96年,等级二乙,现有编制40人,实际在岗人员只有38人,医技人员28人,其中12名医技人员被派到村里驻村,真正在岗开展工作的医技人员只有16人;床位只有60张,实际利用不到40张,关键是学科不全、人才匮乏。

我知道日喀则落后,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落后,相当于我们山东一个普通的乡级卫生院!这跟我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了。

座谈结束,各位医疗队员分头到各自岗位对接,我则返回山东援藏公寓。

中午,医疗队员们返回公寓就餐。餐后,我和大家围拢到一块儿,了解上午对接情况。



王军苦哈哈地说:“主任,妇保院的基础太差了。初步了解一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不全,行政管理科室除了一个办公室,啥都没有,这咋弄啊?”

王刚搭话:“怪不得来之前我在网上查妇保院的资料查不到呢,规模太小、层级太低,关键是这里没有儿外科,我想做手术也做不了!”

柴丽萍说:“这里妇产不分家,好多内地常规项目都没开展,工作难度不小。”

刘伟娟叹口气:“主任,上午看了看,各项护理都不规范!”

宋庆达幽幽地说:“超声科,就俩人,一个是返聘的,一个是还没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青年医师!两台超声设备都是中低端的,还得承担放射科的透视和拍片工作。”

王保刚皱着眉,嘴咧得像个八万,说:“儿科还不如超声科,加上我就俩人!”

听着队员们吐槽、诉苦,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愈发沉重。

可我明白,“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军心岂能乱?必须稳住,而且要让队员们继续深入了解情况,了解得越透彻,把困难估计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后面对症下药。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深深地震惊、触动了医疗队员们的心,也激起了医疗队员们“大干一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7月16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李义春到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报到。医院麻醉方面的情况让他瞠目结舌:医院没有独立的麻醉科,月平均手术不足5台,以局部麻醉为主,偶尔做一例剖宫产需要请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麻醉医师。

正暗自感叹医疗条件落后的工夫,一位藏族同事找到了李义春,说有个患者需要做剖腹探查加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问他有没有好的麻醉方法。

李义春随即查看了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发现没有麻醉手术禁忌,便告诉同事,可以采用效果更好的腰硬联合麻醉,随即着手准备手术。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竟然没有麻醉药和麻醉穿刺包。

李义春随着将这一问题向院长多吉洛旦作了汇报,多吉洛旦带着李义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借来了药品和麻醉包。

好不容易做好了术前准备工作,没想到跟患者进行麻醉前谈话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患者来自牧区,从小未接受文化课教育,又受藏区传统认知影响,认为腰硬联合麻醉对神经有损伤,打完麻醉人会变傻。李义春便请当地同事当翻译,开始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解,可任凭他讲得口干舌燥,患者死活不同意接受麻醉手术。

一台手术眼看就要前功尽弃。

这时患者的妹妹从外边进来了。李义春经过交谈,得知患者的妹妹目前在西藏大学就读,这次回来是专门照顾她阿佳(姐姐)做手术的。李义春重新燃起了希望,决定从她身上找突破口,让她做阿佳的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义春首先从科学角度做通了她妹妹的工作,又由她妹妹说服了阿佳。

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于11点30分开始,麻醉效果完善,手术历时40分钟顺利结束,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2点10分患者顺利返回病房,患者及家属嘴里不停念叨着“拉托其”(谢谢)。

这是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第一台腰硬联合麻醉手术,麻醉新技术的开展填补了该院建院以来的空白。

此后几天,柴丽萍接诊了一位藏族意外妊娠患者。

经诊断,患者已终止妊娠,需做流产手术。当柴丽萍将诊断结果告诉患者时,患者呜呜地哭了。起初,柴丽萍还以为患者哭是心疼腹中的孩子。谁承想,经过细问她才知道,患者是惧怕人工流产带来的疼痛。因为此前她已有过三次流产经历,每次都是传统人工流产术,每次都折磨得她痛不欲生。

听到这里,柴丽萍震惊了!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医疗技术已经如此发达、无痛人流手术已经如此普遍的今天,日喀则市竟然还在采用这种落后的手术方式。

很快,柴丽萍和李义春、宋庆达三人联合为患者做了可视化无痛人流手术。术后,患者千恩万谢,不久又专门给三人送来一面锦旗。望着那面锦旗,柴丽萍脸上笑着,心却哭了。

这两件事,进一步加深了我和医疗队员们对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医疗水平的了解。

我们深深意识到,落后的不仅是医疗技术,还有人的思想。

在不适宜跑的莽莽高原“加速奔跑”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援藏医疗队的每个人就像上紧了弦的发条,在呼呼带喘的茫茫雪域砥砺前行,在不适宜跑的莽莽高原“加速奔跑”!

制定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感染管理制度,理顺业务职责、医疗流程……

成立医务科、组建麻醉科、创建小儿外科……

说来容易做来难。

组建麻醉科,创建小儿外科,部分设备是医院采购的,部分设备是从医院的设备仓库里“挖出来”的,还有部分设备是医疗队员从各自援派单位“化缘”来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医疗队员跟着藏族同事去仓库找东西,结果发现了“宝藏”,只见里面堆放着好多没拆封的医疗设备,那名藏族同事也说不清里面有哪些设备、干什么用,只知道放在仓库好久了。

队员们闻讯到仓库里“寻宝”。这一“寻”,好家伙,收获还真不小,寻出大大小小价值四十余万元的医疗设备。这一“寻”,既让这些医疗设备“重见天日”,有了用武之地,也为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减轻了经济负担。

我和医疗队员们为此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意识到一个深层次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先进的医疗设备躺在医院睡大觉的情况?关键是人才匮乏,没人会用!如果人才培养不起来,配再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用!”

别无选择,唯有苦干实干,加速奔跑!

随着麻醉科的组建,特别是无痛人工流产术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及术后PCIA术后镇痛、新生儿气管插管抢救等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的手术数量快速上升。

柴丽萍“宝刀不老”,干劲丝毫不输年轻人,有时连续几台产科手术做下来,累得心慌气短。我和其他队员都劝她休息几天,可她根本闲不住,总是稍事休息就又走上了手术台。宋庆达和王保刚无论精神状态还是身体状况都挺好,可即使这样,也有顶不住的时候。

2019年8月的一天,医疗队员们下班归来。

我看见宋庆达脸色蜡黄、无精打采,王保刚也是满脸疲惫,便关切地问两人怎么回事。宋庆达说感觉有点心慌,王保刚有气无力地说“累的!”

原来,当时正值幼儿园孩子入园查体高峰期,是超声科和儿保科最忙的时候。

宋庆达说:“连孩子带孕妇,每天工作量70人次左右,贡桑医师到拉萨培训一个月,拉巴老师有事请假,门诊超声科只有我一个人值班,最多的一天做了108人次超声检查”。

儿保科尽管工作内容与超声科不同,可工作量几乎相当,且也是由王保刚独自支撑,不累才怪!每天那么大的门诊量,还要兼做其他原本应该由助手完成的工作,纵使铁打的又能蹍几颗钉呢?想想的确令人心疼!可是没有办法,两人稍事休息,第二天又满血复活,披挂上阵,毫无怨言。

相比其他按时上下班的援藏干部人才,柴丽萍、李义春、宋庆达的作息是最没规律的。有时仨人因为手术,不能准点下班,等回到公寓,预留出来的饭也凉了,只能凑合着吃几口,或者回宿舍泡桶方便面充饥;有时仨人正吃着饭,接到医院通知,有紧急手术,仨人二话不说拔腿就往医院赶;有时凌晨五六点钟甚至一两点钟,其他人都在睡梦中,仨人却因有紧急手术已经赶往医院。

短短三个月时间,妇幼保健院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多吉洛旦作为院长,对医院的发展变化感觉最为敏锐和直观,他感慨地说:“自打山东援藏医疗队来了之后,医院门诊量、出院人次等各项业务指标明显好转、不断攀升,手术台次由原来每月不足5台增至超过30台次,最关键的是老师们处处当模范、作表率,注入了正能量,现在医院推诿扯皮的少了,担当作为的多了;牢骚抱怨的少了,积极向上的多了;消磨时光的少了,主动学习的多了!”

面对取得的成绩和变化,我们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信念更加坚定。

“没问题!”“我能行!”

2020年1月28日上午9时,我正携妻将雏在德州市陪父母过节,忽然接到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除您之外,山东援藏医疗队7名队员须于1月30日返回日喀则,投身疫情防控。”

挂断电话,我犯了难。按照休假计划,我们将于2月底进藏返岗。对于一年只休一次假的援藏干部人才而言,两个月的假期分分秒秒都是那么难得和宝贵,可现在却要硬生生将他们的假期缩水一个月,我于心何忍?又该怎么向队员们开这个口?

可我也深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苦衷,一旦防线失守、疫情输入,以日喀则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对患者将是致命打击,请援藏医疗队员提前返岗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思来想去,我先向马金栋书记作了汇报,他当时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心管理组党委书记、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日喀则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马书记对此大力支持,并对援藏医疗队进藏返岗提出几条要求。

接下来我挨个给医疗队员打电话通知。我心想,如果队员们抱怨,我就耐心听着;如果推三阻四,我再好好做工作。毕竟这是人之常情,我都能理解,可令我感动的是,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更无任何抱怨。

“没问题!”

“我能行!”

一声声响亮、干脆、坚决的回答,再次彰显出队员们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本色。

王军当时正在枣庄滕州老家陪父母过年,女儿发高烧、腹泻,又不敢带孩子去医院冒险,一家人都很焦灼。

柴丽萍老家在山西,她一家三口早已订好从济南飞往太原的机票,计划后面几天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

刘伟娟年前腊月二十四刚刚把父母从威海接到济南,原想好好陪陪老人。

……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不舍的情,可他们没有一个临阵退缩。

二月的日喀则天寒地冻、氧气稀薄,最低气温零下17摄氏度,正是一年最难熬的季节,很多常年在日喀则做生意的外地人都早已返回内地猫冬,而我们援藏医疗队的队员们和一名厨师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日喀则。

2月12日,隔离期满的当天,没等通知,队员们便迅速赶往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会同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修改完善防控方案,制定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实施细则、病人转运预案,梳理预检分诊处及发热门诊设置和工作流程。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统筹兼顾,做好日常接诊、救治工作。

3月6日凌晨,急促的手机铃声将睡梦中的柴丽萍惊醒:“主任,外地转来一个孕妇,破膜30多小时,盆腔一个大肿物梗阻胎头难产,孩子胎心也不好,怎么办?”

“先露梗阻,胎心不好,再发展可能会子宫破裂,胎死宫内,大人孩子都有极大的生命危险!”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柴丽萍立马意识到了产妇的危险。

“准备急诊剖宫产,我马上到!”柴丽萍随即下达指令,迅速起床,同时电话呼叫李义春,两人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了医院手术室。

当柴丽萍打开腹腔看到子宫的那一刻,心揪得紧紧的,由于胎头下降受阻,子宫下段快让胎头给撑破了,手术再晚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

柴丽萍快速取出孩子,发现羊水三度污染、孩子窒息,只有微弱呼吸和心跳,柴丽萍、李义春等人赶紧给婴儿吸痰、吸氧,紧急做气管插管抢救、胸外心脏按压,约10分钟后孩子肤色由紫变红润,自主呼吸终于恢复了。

孩子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李义春为孩子拔出气管插管,“哇”的一声,孩子哭了出来,孩子安全了!

李义春说:“这孩子命真大,要不是插管,把那块堵在声门的痰取出来,恐怕他就没命了!”

刚抢救完孩子,柴丽萍的心又悬了起来。

原来产妇盆腔肿物比成人拳头还大,像头窄底宽的水囊一样深深地固定在盆腔,一动不动,表面上附着着密密麻麻的血管。

柴丽萍深知盆腔血管神经非常丰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导致大出血,受新冠疫情影响,日喀则市血站血源非常紧张,患者又是妊娠期,各种手术都会增加出血感染风险,必须外科处理。

柴丽萍一边通过医院领导联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医生,一边凭借多年的手术经验,小心翼翼地为产妇分离粘连、止血、充分暴露肿物上缘。

肿物破了,流出清亮的液体,肿物内雪白的面片状物及囊球状物露了出来,此时外请的普外科医生赶到了,一看是包虫囊肿,很快顺利完整切除。

术后,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的领导对柴丽萍和李义春说:“要是没有你们,这个病人我们只能转到上级医院,后果不敢想象!”

患者家属冲着两人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着:“安吉拉(医生)、安吉拉”!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正常业务,成为队员们的工作日常。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2020年12月。经过队员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基本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妇产、护理、超声等科室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已明显提高。

然而,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轮换的时间也已到了。考虑到医院急需和所带学员尚未“出徒”的实际,李义春、王保刚主动申请援藏延期一年半,柴丽萍、王刚、宋庆达、刘伟娟等四位队员则返回山东,再从山东选拔四位医院急缺的医疗人才进藏接替。

回去一名王刚,又来了一位王刚

2021年3月11日,我们返藏还不到两周,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心管理组党委副书记、日喀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建伟同志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和他一道飞回山东,迎接新一批援藏人才。

说实话,我内心里有点怵头,这才刚刚适应过来,又要飞回去,接着再飞回来,等于是把身体放在高原和平原之间来回揉搓。

不过,郭建伟的一番话让我无话可说。他说:“你们医疗队四名队员,可是占着大头呢!”

3月12日,我和郭建伟一起飞回山东,只在济南停留一天,3月14日,我们便接着新选派的14名援藏人才飞回了日喀则,其中4名医疗队员分别是来自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产科副主任医师张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尤玉慧、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王刚、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田文玲。

真是巧了,回去一名王刚,又来了一位王刚。

迎新座谈会上,我对着王刚打趣:“回去一位王刚,又来一位王刚,看来是怕我们想念王刚,所以让你补上!”

一番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4名新队员只在公寓里休整了一周,便跟随老队员一道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2021年4月18日,王刚接诊了一名早期妊娠患者。

经询问,该患者因怀孕后体检查出HIV阳性,曾前往多家医疗机构就医,想要实施人流手术,但当医生了解到患者HIV阳性后,都婉言拒绝了。

该患者最后只得抱着一线希望辗转来到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求医。

听闻情况后,王刚心头不由得一紧,类似情况他从业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他深知为此类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实行人工流产术时,医务人员将直接和患者的血液、体液、组织相接触,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而且会给整个医院带来感染风险。可如果不做,对患者和腹中胎儿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将会酿成新的人生悲剧。几经权衡,王刚下定决心为患者实施人工流产手术。

因为医院只有一间手术室,为最大程度减少院感风险,不影响手术室急症手术开展,王刚经与科室成员讨论,最终确定在一个隔离间进行手术。他请来负责院感的队友田文玲对整台手术进行全程防护,但因为隔离间没有麻醉设备,无法进行无痛流产。经过王刚和其他医护人员精密协作,流产手术顺利实施。由于王刚手法娴熟、巧妙、精准,整个过程患者未察觉有明显疼痛不适,无一滴血落地。既为患者解除了困扰,也将院感风险降到了最低。

手术结束后,藏族同事们纷纷向王刚竖起了大拇指!

“眼前事”与“长远活”

2021年8月23日,根据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部署,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组建工作组,前往那曲参加新冠疫情防控检查。

田文玲被选中,是三人工作组里唯一一名援藏专家,另外两名都是当地藏族同志。

西藏,素有“远在阿里,苦在那曲”的说法。

那曲之苦,苦在其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誉为“离天最近的地方”,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高寒、低压、缺氧,昼夜温差很大,由此导致的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如影随形。

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试验场”。

从日喀则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道路,一直跑了10个小时,田文玲一行才抵达那曲市政府驻地色尼区。

当地领导眼尖,一眼就看出田文玲嘴唇发紫,那是严重缺氧的症状。得知田文玲是山东援藏医疗队的,那位领导反复嘱咐她各种注意事项,告诉她,那曲是西藏最艰苦的地方,高海拔,严重缺氧,昼夜温差大,政府曾悬重赏让当地老百姓种树,可直到如今也没种活一棵,原因就是那曲冬天漫长又极寒,最低气温-40℃,地面冰冻两米,除非在温室里,否则什么树也别想过冬。

当天匆匆吃过晚餐,分头休息,田文玲因海拔太高,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尽管严重缺觉、疲乏至极,可田文玲还是强打精神起床,简单洗漱,吃过早餐,便和另外两名同志一道开始了工作。

接下来的九天时间内,他们先后排查了色尼、比如、索县、巴青、聂荣、安多、嘉黎、班戈、尼玛县、申扎等10家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累计行程4000多公里。

田文玲说:“那些日子,整个身体就跟散了架似的,纯粹就是靠信念和意志支撑!回到日喀则后,我在宿舍里整整睡了两天,才稍稍缓过劲来!”

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的藏族同事得知田文玲此行经历后,纷纷向她竖起大拇指,说:“我们一想到那曲都打怵,你来日喀则还不到半年,竟然敢去,还待那么长时间,实在了不起!”

尤玉慧属于那种性格内秀、不言不语、闷头做事、潜心钻研的人。

他主导创建了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实现了儿童保健门诊从无到有、门诊量逐步提高的重大转变,儿童保健每天门诊量峰值达10余人次为日喀则市儿童保健康复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独立接诊高危儿70余人次,为每位患儿都制订个性化监测和干预方案;他为残障儿申请免费康复救助训练,累计减轻残障患儿家庭经济负担100余万元。

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他坚持挤出时间开展带教工作,先后开展典型病例现场教学10余次;他以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为主线、特殊疾病为专题,举办专业理论讲座10余次。

他还申报了日喀则市科研项目,对日喀则市儿童近视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他做得既有藏族同胞急难愁盼的“眼前事”,更有打基础、利发展的“长远活”!

2021年12月20日,经过全体援藏医疗队员和当地同事夜以继日的奋斗,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二甲”初评,合格率达到75%以上,为下步通过正式评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19年7月1日进藏到2022年7月26日离藏,我们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在日喀则市奋斗长达三年之久,有细心的队友算过,整整1122天。

岁月悠悠,高原上的风依旧吹拂着,援藏干部的身影会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援藏医疗队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援藏故事,成为了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是高原上的守护者,用爱与责任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吴长远)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