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县委书记|天衢“新天”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7-29 07:30:00原创

点击这里播放

德州天衢新区,获批时间不长,发展势头良好。在2023年度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列全国第69位,较上年度提升98位;山东省开发区考核中列第6位,较上年度提升22位。

天衢新区高质量发展之道是什么?7月23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对话县委书记”融媒访谈,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李海燕对话德州市委常委、天衢新区党工委书记祁小青,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院副教授李少星,共同探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天衢之道。

李海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进中提质”的关键。我们先请祁书记介绍一下天衢新区总体情况,在全省大局中是如何定位的?

祁小青:德州天衢新区是省委、省政府擘画的四个省级新区之一,2021年11月正式批复,2022年12月正式揭牌,被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

我们锚定“一年破题起势、三年快速发展、五年取得突破”目标,聚心聚力走在前,砥砺奋进开新局,培植形成了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研发、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成为引领德州城市东进、最具活力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2023年度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列全国第69位、东部地区第38位,较上年度分别提升98位、50位;山东省开发区考核、德州市综合绩效考核均获“一等”等次,较上年度提升22位。今年以来,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GDP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9%,税收增长4.5%,税收占比9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进出口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

李海燕: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省级新区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更加充分的改革自主权。请问祁书记,天衢新区在改革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祁小青:天衢新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近年来,我们用足用好省市支持新区发展的政策红利,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精准发力,实现“三个一批”:

一是一批重要改革试点在新区先行先试。争取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等国家级试点10个,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省级试点36个。

二是一批改革经验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肯定。电子信息产业、社会基层治理等29项改革经验获得商务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表彰、简报刊发,融入京津冀、全员岗位竞聘等典型做法13次获省级以上肯定。

三是一批改革亮点成果助力新区出圈出彩。智慧农业、民生建设等45篇典型做法在重点央媒推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继续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天衢改革品牌,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动力。

李海燕:结合天衢新区的定位,李教授如何看待新区的“改革自主权”?

李少星:当前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以及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趋势作用,经济发展承压明显,必须要用改革的方式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活力、添动能。

天衢新区作为省级新区,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组建成立,与一般的县域经济有所不同。但聚焦营商环境、聚焦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

天衢新区,一是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但要着眼全局,真正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趟路子、做示范;二是要注重改革实效,真正从企业和老百姓需要出发,让企业和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要担当尽责,既然是自主权,那就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大胆闯、大胆试,特别期待有更多的全国首创能够在天衢新区涌现。

李海燕: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天衢新区承载着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的职责使命,请问祁书记,在对接融入京津冀国家战略方面,新区做了哪些工作?

祁小青:天衢新区因服务京津冀战略而设立,我们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国家发改委批复支持德州9个重要事项、省政府20条硬核措施,累计引进京津冀项目118个、总投资402亿元,探索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新区”的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深化区域合作。以新区为主阵地,德州市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接北京朝阳区商务中心区,打造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全省首个加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联盟。

二是加强产业协作。组建驻京招商服务中心,成立央企对接服务专班,中国有研集团在新区布局全国规模最大、业务领域最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机寰宇新能源车辆认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顺利投产。中建材乐普水处理项目打造中国最大的水处理复合材料装备基地。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37家企业与京津冀大院大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驻京人才联络处,6名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入选“泰山领军人才”。全省首个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成功揭牌。

李海燕:请问李教授,您认为天衢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上,有哪些优势?

李少星: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一般都讲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要素优势、战略优势等, 但我想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集群优势。一个地方只有能够为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或者独有的市场和要素资源,企业在这里才有根植性。天衢新区已经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我想一定要聚焦,串点成线、扩线成群,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另外一个是制度优势,或者说是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营商环境优势。这样让干部有章可循,让企业有稳定预期,这个才是长远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同产业对各方面环境的需求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把制度创新和改革的重点聚焦到我们自身的产业定位上来,这样才能确保精准改革、务实改革。

李海燕: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天衢新区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来抓。请问祁书记,在中小城市的德州,新区是如何培育起这个“一线产业”的?

祁小青:集成电路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底座”。我们坚定不移把集成电路“一号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出特色,引进培植了有研半导体、威讯电子、恒芯电子等一批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了关键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被授予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称号,推动德州融入全球产业链,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三线城市”崛起了“一线产业”。重点实施了三大行动:

一是实施“稳链强基”行动,做强产业链上游。围绕放大关键材料优势,有研集团投资近百亿元建设8英寸硅片、12英寸硅片、高纯溅射靶材等6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已投产,全部达产后,8英寸硅片、12英寸硅片占国内市场10%、20%,高端靶材占全球市场20%以上。

二是实施“强芯提质”行动,做大产业链中游。围绕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及封测能力,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先导科技集团激光雷达项目正式落地,填补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和芯片制造环节空白。世界500强——立讯精密公司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助力德州打造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和国内一线半导体产业城市。

三是实施“集群筑峰”行动,做优产业链下游。围绕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成功引进华威手机、英望科技、恒芯电子、越海通信等一批手机整机、人工智能、光学透镜、光隔离器领域头部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智能手机整机出口基地。

李海燕:请问李教授,您怎么看待“三线城市”崛起“一线产业”?对县域经济和开发区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李少星:天衢新区,一定是有能够吸引这些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甚至是独特条件,刚才谈到的各方面优势可能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当然,还有省级新区这块招牌也给了企业信心,也给了新区用好各方面政策、尤其是发挥好集成优势的条件。

所以,对于县域经济和开发区的发展,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另外一个是一定要坚持供需匹配,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多做我所擅长的东西,少做以短击长的东西。

李海燕:这两天我们的记者深入天衢新区,看到了一个个企业项目落地投产速度。我们也了解到,天衢新区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均为全市第一。请问祁书记,新区在构建优良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做法?

祁小青:我们始终树牢“支持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新区发展”的理念,目前全区有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1040亿元。去年以来,引进过亿元项目99个、总投资434亿元,成功获批省级“双招双引”特色园区,这些都彰显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有四点做法:

第一,健全完善机制。定期开展走访对接帮扶,围绕上市挂牌、市场开拓、人才招聘、融资平台搭建等工作,制定完善服务企业清单,助力企业在搏击风浪中茁壮成长。

第二,提效政务服务。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先后推出“环评与排污许可一体化”等10个集成化服务场景,平均压减材料40%,办理效率提升60%。创新“双线并行”审批服务机制,项目进场时间提前3-6个月,皇家小虎“华北超级工厂”项目仅用3个月实现投产。

第三,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立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专班,集中解决了燃气降价、企业办证、土地拆迁等一批矛盾问题。比如,为扶持景津做大做强,盘活低效用地支持企业项目扩建,在道路畅通、双回路供电、政策落实等多个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助力企业向着百亿级目标加快迈进。

第四,打造职业教育高地。先后投资42亿元,新建5所职业院校,目前职业院校达到18所、在校生10万人,涵盖了本科、专科和中职,包含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300余专业,每年可培养高技能人才3万人。

李海燕:刚才祁书记介绍了新区多种举措为企业项目落地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请问李教授,营商环境在县域经济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李少星:一定是要多练内功,把法治化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营商环境做深做实。这里面我想点一下标准化,能不能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把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这些事情的流程、质量、标准规范好,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我想是一个可以探讨尝试的方向。

天衢新区的做法,我感受比较深的,一个是他们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一个是把人才和劳动力保障条件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我想这些对其他地区也有参考借鉴价值。

李海燕:感谢祁书记和李教授的精彩交流。通过今天的对话,我们对天衢新区有了更清晰认识,也学到了新区的不少好做法。我们也期盼天衢新区在县域经济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中,能探索出更多“天衢经验”。

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众新闻记者 刘英伟 王亚明 巩姗 修从涛 贺莹莹 统筹 马玉峰 王建 张海峰 策划 娄和军)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