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退”变 | 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135家公司退市,今年已有50多家“板上钉钉”

风口纵横 | 2024-07-29 10:11:59原创

刘建   来源:风口财经客户端

风口财经记者 刘建

A股面值退市第一股锁定!*ST深天股票在6月27日至7月24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按照规定将被终止上市交易。其实,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退市标准趋严,今年4月新“国九条”出台后,沪深交易所随后修订完善并正式发布相关退市规则。财务类退市、市值类退市、规范类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规则继续加码,退市制度的威慑力更强,完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全方位、立体化打击体系,体现了监管“零容忍”的信号。

退市标准趋严

长期以来,A股公司进多出少,退市数量远低于IPO数量,与全球趋势相比有明显差异。有券商研报称,2007年至2018年10月,全球退市数量累计值达到21280家,超过IPO数量累计值16299家。相反A股上市637家,退市52家。退市率太低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含金量不足,市场未充分发挥出市场配置资源能力。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完善退市相关法规,A股上市公司退市逐步常态化,“有进有出”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

1998年,上市公司苏三山成为我国第一只被暂停上市的股票。苏三山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后于2001年重组,变为“振新股份”重新上市。2001年4月,连续四年亏损的PT水仙因申请宽限期未获上交所批准,并被要求终止上市,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退市的上市公司。

此后,退市标准体系不断丰富,净资产、审计报告、欺诈发行、重大违法、面值退市规则等不断完善。

2023年,市场还出现了科创板公司退市的情况,分别是紫晶存储和泽达易盛。这两家公司存在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擅自公开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等行为。紫晶存储和泽达易盛同时在2023年7月终止上市。

今年4月,退市标准再次收紧。证监会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和充分考虑国情市情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交易所发布的退市新规坚持优胜劣汰的监管政策导向,持续发力推动绩差公司、劣迹公司“应退尽退”。

证监会上市司司长郭瑞明今年4月在新闻发布会上称,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关键的基础性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更有活力,这也是提高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共有135家公司退市,其中112家强制退市。

收盘价持续走低亮起红灯

新“国九条”发布后,A股市场加速优胜劣汰,不断有上市公司发布退市警示。

根据同花顺iFinD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包括*ST保力、*ST高升、越博退、ST亿利、三盛退、ST中南、*ST易连、ST阳光、凯马B、太安退、退市同达、退市园城、退市碳元等。其中,不少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比如*ST保力、*ST高升、ST亿利、ST中南等。

风口财经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中,目前仍有多个股票的股价持续走低,徘徊在1元/股的上下,甚至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想尽办法拉升股价,以避免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6日收盘,尚在正常交易的上市公司中,股价低于1元/股的公司有ST旭电、山子高科、岭南股份、东方集团、*ST威创、亚泰集团、吉视传媒、*ST富润等8家。而1元/股到1.5元/股的股票有82只。

其中ST旭电最近几个月股价持续走低,目前已经连续15个交易日跌停,距离退市深渊已经不远。公司也多次发布公告提示,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存在可能因股价低于面值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根据相关公告,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公司因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 95.95 亿元,公司股票交易自 2024 年7月9日起已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目前东旭集团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共计95.95亿元,仍然未能偿还。

各类“退市利剑”高悬

根据证监会的介绍,这次退市新规调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将现有的连续2年造假金额5亿元以上且超过50%的指标,调整为1年造假2亿元以上且超过30%、2年造假3亿元且超过20%、连续3年及以上造假,目的是有力遏制财务造假。考虑到,2020年新《证券法》已强调从严打击财务造假,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也对坚决出清严重违法违规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对于2020年以来连续3年及以上财务造假的公司,将从严适用新规予以退市。

本次改革对三种具体情形实施规范类退市。第一种情形是,巨额资金长期被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非法占用未能归还,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被大幅“掏空”,目的是遏制违规占用,督促及时偿还。第二种情形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连续多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目的是督促公司规范运作。第三种情形是,公司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目的是督促相关方尽快恢复正常的公司治理秩序。

另外,财务类强制退市方面,本次改革将主板亏损公司营收从1亿元调高至3亿元,对于内控存在问题的退市风险警示公司予以退市。

风口财经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至少已有50多家上市公司确定退市和锁定退市,绝大多数是因为市值和股价原因退市,其他因为财务不达标等退市和锁定退市的上市公司也给市场留下了不少警示。

因为财务情况不达标,园城黄金、上海同达、碳元科技、新野纺织、中期投资、退市商城等已经公告退市。

因为连续4年出现净利润亏损,*ST富润、ST洪涛已经锁定退市。另外,新海退公告,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在2024年4月18日被摘牌。

因为财务造假,退市博天、太安退、*ST左江等也已经退市或者锁定退市。

另外,三盛退、越博退等因为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已经退市。

优秀的经营业绩始终是上市公司立足的根本,净利润亏损也将转化为退市压力。风口财经注意到,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粗略统计,截至7月26日收盘,正常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中,最近2个年度净利润持续亏损的数量达到619家,最近3个年度净利润持续亏损的数量达到321家,最近4个年度净利润持续亏损的数量达到165家,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东航、南方航空、百济神州、北汽蓝谷等。

连续3年净利润亏损的部分上市公司。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退市新规出台后监管处罚趋严,资金压力和监管压力形成共振,推动了小盘风格走弱。政策发力只是刚刚开始,今后还会持续对市场产生影响。2025年4月和2026年4月,退市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剧。退市新规的长期影响是劣汰后优胜,吐故以纳新,供需格局改善或成为A股长牛起点。大量尾部垃圾股出清+重视投资者回报,市场生态有望迎来转折性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常态化退市需要健全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