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聚焦官员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品读传承千年的旷达人格——《千载浩然苏东坡》面世

体娱场 | 2024-07-30 19:50:04原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7月24日下午,“好官苏东坡的浩然之气”——《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首发式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举行。本次活动由译林出版社和凤凰国际书城联合主办,活动现场,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韩松林、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发表致辞。

《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发行,甫一上市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多家权威媒体重磅报道。中纪委网站首页、学习强国、新华网等平台对图书做了专题推荐;图书上市不到一月即启动加印。

我们都爱苏东坡,但常常忘记了他是一位“公务员”。苏东坡做官做得好吗?他有什么执政理念和举措?在作家祁智的主持下,徐海、作家丁捷与本书作者汪维宏展开精彩对谈,从这部细述苏轼从政历程、彰显士大夫精神的文化史传入手,探讨了身为官员的苏轼为庙堂忧的浮沉人生,品读传承千年的东坡旷达浩然的理想人格。

独特视角,展现官员苏东坡的从政生涯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文化巨匠,堪称千古名士、“大宋顶流”,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极致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苏东坡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他的才华与个性,而对其政治生涯和从政理念却鲜有关注。这方面研究的匮乏,导致苏东坡文名太盛,而政声太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汪维宏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现状,在创作中另辟蹊径,选择苏东坡为官从政、为民务实这条主线,着重探究其忧国忧民、勤政为民的官吏形象,写就了这本聚焦苏东坡从政生涯的作品,弥补了以往苏东坡研究过于偏重文学和艺术的不足,挖掘苏东坡身为良吏、能吏、廉吏的真实历史,详述这位“大宋顶流”的政声政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韩松林指出:“研究历史人物是比较容易的,研究历史名人是有难处的,研究声名千载的大名人尤其不容易。但是汪维宏先生迎难而上、知难而行,最终他做到了。不仅因为他有勇气,还因为他有底气。”这种底气源自科学的历史观、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时代理性而深沉的体味。

“我认为书要好读。”徐海坦言,《千载浩然苏东坡》行文畅晓,没有废话空话,值得反复阅读。他首先肯定了这本书的选题价值,认为身为公职人员的汪维宏写此书,是恰当的作者选准了恰当的题材。为苏东坡立传者数不胜数,如何写出特色?他说,“这本书还采用了独特新颖的叙事手法,写法确实跟以往不一样,其他传记都是按照历史事件的顺序写,而这本书采用大幅度穿梭的方法,写到未来的时候点到前面,写到前面的时候顾及到后面,时空跨越度很高。比如写苏轼、苏辙兄弟雨夜对床,也会写到多年之后兄弟俩对此刻的怀念,这种写法是创新的。”

作为出版方之一,葛庆文表示,“对这本书的出版感兴趣,恰恰因为汪维宏的创作以民本思想为切入点,关注苏东坡的从政生涯。通过《千载浩然苏东坡》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身上的浩然正气、傲然义气、豁然大气,其从政理念和为官之道,以及随遇而安和自我调节的智慧,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典范,汪维宏先生把苏东坡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这一面展示出来,具有非常高的出版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代人会写一代人的苏东坡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丁捷认为,苏东坡是中华民族的万民偶像,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汪维宏先生以一个公职人员的视角来写苏东坡,不仅展现了他的为官经历,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苏东坡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今天的人阐述、研究苏东坡有什么现实意义?丁捷回应:“任何时代苏东坡都不会过时,一个时代的人会写一个时代需要的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公认的千古英雄、流芳百世的文化明星、功勋卓越的政治精英、人类文明的灵魂巨人,《千载浩然苏东坡》这本书为苏东坡增加了一个标签——清正廉明的从政楷模。”

有关苏东坡的史料浩如烟海,仅他个人留下的文学作品也是卷帙浩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人名、地名、时间不一致的时有发现;而有关他的传记、专著和史料更是俯拾皆是,这些文学作品和史料中相互冲突,与事实不符的不胜枚举。《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始终坚持以史料为支撑,全书注解达600多处,做到了无一事无出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严密、准确的知识资源,也为苏东坡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富权威的文献资料,这在苏东坡的相关作品中实属罕见。

写作过程中,对于史料的取舍,成为汪维宏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汪维宏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宋朝用于梳头修理鬓发的工具,有的叫“篦刀”“篦子刀”,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其实是“篦刀子”。就是这把小小的篦刀子,“成全”了高俅后来的仕途。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家的一个小吏,苏东坡将他推荐给了好友驸马都尉王诜。王诜与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徽宗皇帝关系甚密。一次,王诜安排高俅去端王府送篦刀子。端王正在花园里蹴鞠,而擅长蹴鞠的高俅由此得到他的赏识。

在对谈中,徐海指出,书中主线是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其中穿插了他的婚姻爱情故事,和文学书画创作的故事为辅线,这本书既是一部大散文体的传记作品,更是一本充满知识的作品,涵盖了北宋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北宋文人的政治生活,以及种种相关人物小传,他还在书中看到了北宋制度史,特别是制科考试,书中将科举考试写得非常详尽,其他方面知识也写得非常到位。

他还认为,如果不是历史研究类书籍,书其实不必过分拘泥于历史事实。正如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写“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其实是苏东坡对历史的想象,但是言之成理,富有感染力。“有一定的想象,带着一定的心理判断,书会写得相对更精彩。”在保持基本史实无误的基础上,作者在书中不经意流露的情感反而为之增色。

祁智总结了自己对《千载浩然苏东坡》的观感:“很严谨,因为没有戏说,同时很松弛,因为有好玩的情节;很平实,但又很奇崛;注重整体,但也有侧重;非常公正,但又有所偏爱。”这种公正尤其体现在书中写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冲突上,以往的作品一般会支持其中一方,而这本书认为,二人只是君子之争,同样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只是王安石偏向激进,苏东坡更重民生。

浩然之气跨越千载,呼应时代需要

从元祐六年(1061年)出来做官直到去世,前后40年的时间,苏东坡的身份都是官员。汪维宏谈到,千年来,我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再苏东坡的才情上,其实,他首先是一个士大夫,一个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封建官吏。他的从政理念是什么,他的社会责任何在,他的济世安民思想如何实现?

他说,“苏东坡为官,历史上没有人给他做过研判,我有40年在体制内的工作经历,也知道为官不易。苏东坡是一位心中装着百姓,不顾自己的生死的官员,如果这本著作能够引起大家都来关注苏东坡的为官,公职人员都来学习东坡先生的为官精神,能获得他为官成就当中的部分精神遗产,那就是创作这本书的意义。”

汪维宏总结,苏东坡为官的核心是“以民为本,民贵君轻”。苏东坡始终将百姓的安危福祉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直言进谏,敢于为民请命。他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例如改革盐法、水利兴修、赈灾济民等,都体现了他的济世安民思想。即使在遭遇贬谪的逆境中,苏东坡也从未放弃过为民服务的初心,他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传播文化,为当地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汪维宏表示,苏东坡之所以在逆境中保持达观,是因为他始终心怀希望,希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浩然之气”,是其能够跨越千年,依然受到人们敬仰的重要原因。

丁捷将苏东坡的精神总结为“四种气”:才气、底气、正气和大气。他说,作者把四种气糅杂在一起,通过历史的诗意和他所已知的资料进行阐释,使这四种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气流,这是苏东坡的浩然之气成立的根本原因。正是这“四种气”塑造了苏东坡的品格,使其能够在坎坷的人生中始终保持乐观和旷达,也照亮了历史,推动了文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丁捷还就苏东坡谈到了文人与为官的关系。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代代的士大夫坚持舞文弄墨,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标识性非常强的大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至今没有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这种士大夫式的文化坚持,对自我的内心建设是有好处的,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历史、民族也是有好处的。

终其一生,苏东坡都是个好官,一个优秀的士大夫。《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不仅丰富了苏东坡研究,更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苏东坡的全新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苏东坡形象。书中所展现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不仅是对其个人品格的高度概括,也为当下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