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一片,共享单车将走向何方?
大众新闻客户端 贾涵宇
2024-08-01 16:45:28原创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共享单车曾经以其便捷、环保和经济的特点,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选择。但近期共享单车涨价的消息频频传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多品牌共享单车频繁涨价
近日,在广州、成都等城市,多个品牌的共享单车提高价格:工作日起步价为前10分钟1.5元,节假日、周末起步价则为前10分钟1.8元。超出10分钟,以1元/15分钟计费,时长不足1个计费周期需按1个计费周期计算费用。此前这两地的工作日起步价普遍为1.5元/15分钟。换算到1小时来看,工作日骑1小时由原来的4.5元涨至5.5元。
过去几年,共享单车就曾因涨价屡上热搜。2019年,哈啰把单次卡的价格从1元/半小时调整到1.5元/半小时。2022年,哈啰单车的骑行卡无折扣价涨幅40%-50%。美团单车也进行调价,7天卡从10元涨到了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哈啰单车、美团单车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又上涨起步价,不少网友表示“不如坐公交便宜”。
涨价越来越频繁,且涨幅越来越大,这让不少用户感到难以接受。整体看来,共享单车企业还是希望通过涨价的方式,倒逼用户用包月、包年的方式消费,以此增加稳定收入,提高骑行黏性。
共享单车为何频频涨价?
共享单车的成本并不低。公开数据显示,一辆共享单车的制作成本在700-1100元间,如果按4年的使用周期计算,一辆单车的年均摊成本为175-275元。
并且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资本、重运营、重人力的业务,需长期持续投入。单辆车每日的运维开销在0.5-1元间,一年下来运维成本达182.5-365元。整体来看,一辆共享单车一年所需的成本为357.5-640元。假设共享单车企业投放10万辆自行车,一年的运维成本至少需要3000多万元。
共享单车企业在单车调度上更无奈。一辆车的重量差不多20公斤,调度员每人每天平均搬运150辆车,也就是3000公斤以上。不仅要搬运,还要清理车上的小广告、垃圾,时间成本也是难以预估的。
美团曾在2018年的财报中说,自2018年4月全资收购摩拜至年底,摩拜9个月营收15.07亿元,同期亏损45.5亿元。滴滴的2021年年报,没有单独体现青桔的业绩,而是将其归到了“其他业务”中,也处于亏损状态。哈啰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包含共享单车和电单车的两轮业务的毛利率虽然转正,但公司整体仍处于净亏损状态。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的运营十分艰难,其动不动涨涨价,或属于被逼无奈。
定价是否合理?市场说了算
“共享单车的价格取决于成本和利润的核算,最初为了拓展市场,采取低价策略。长期来看,低价策略无法维持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说。
董彦岭认为,共享单车提价是正常的,本身是一种基于乐观预测下的市场选择行为。目前中国的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10%以上,而发达国家行车出行分担率普遍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40%。未来,自行车出行系统占整体交通系统的比重会更高,这给了共享单车极大的发展空间。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应该受到鼓励,政府可以适当在运营过程中提供补贴。”董彦岭同时提醒,市场行为需要靠市场调节。政府要尽量减少干预,要允许非垄断性的产品或服务的调整和试错。
对于目前定价是否合理,董彦岭认为商家的策略需要接受市场检验,能否被市场接受仍然存在很大未知数。“如果消费急剧下降,商家也会调整定价策略。”但目前看来,共享单车仍有相当大的消费需求,尤其在500公里以上轨道里程城市。《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轨道500公里以上城市高峰骑行订单占比达39%。
报告同时显示,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时间在变长。2022年共享单车单次骑行时长11.7分钟,对比2021年增加0.9分钟,增长超过1.5分钟的城市包括成都(11.4分钟)、北京(11.4分钟)和济南(12.8分钟)。
董彦岭认为城市引进的共享单车需要有竞争性,不要都来自于同一个平台。在有竞争的前提下,企业和平台在调整价格时才会更谨慎,商家更多会考虑成本与收益,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提供服务。
那为何共享产品的涨价总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董彦岭认为,共享产品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且在“共享经济”概念火爆时,大众夸大了其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共享经济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为企业和平台提供服务场景,而企业和平台都需要通过收费来覆盖服务的成本。
董彦岭预测,共享经济将回归常态,回归到应有的定位,大家要尊重共享经济的发展逻辑,不可能一直通过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对于服务价格的变动,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在选择共享服务时,要更多的出于自身角度考虑性价比和便利性。
(大众新闻记者 贾涵宇)
责任编辑:张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