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听“黄河颂歌人”带你穿越古今,与黄河对话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8-02 18:18:47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江河奔流向前不忘来时路,文化更需要追根溯源,寻找民族的根与魂。
本期《大家说》如约而至,带领大家开启一场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
8月2日上午9点,由淄博市文化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主办的行业大咖现场演讲讨论栏目《大家说》第三期活动在淄博市文化馆星光剧场开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曾用诗句描绘出黄河的气势磅礴,人们生于黄河,长于黄河,与黄河抗争,与黄河共生,一代代黄河儿女在治黄兴黄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获得了生存智慧,延续了历史文脉。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兼容并蓄的胸怀集众家文化之所长,曲折婉转间孕育出的灿烂文明数不胜数。在淄博,黄河过境于高青县,孕育了淄博的早齐文化、太公文化、大安澜文化等珍贵的文化瑰宝,同为一方人民的情结与信仰,她与城市共生共荣,造就了这座城市的安澜祥和,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文明、幸福与富饶。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传承黄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淄博市文化馆党支部委员、副馆长张囡囡在致辞中表示。
有这样一位“黄河颂歌人”,走进了剧场的讲台中央,他就是本期《大家说》的主讲人,王术青。
王术青,祖籍淄博高青县,现任清华大学“思政课堂”导师、齐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省黄河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淄博市地方文化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兼职教师、淄博科学技术学校兼职教师、高青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共高青县委党校兼职教师、黄河楼博物馆馆长、高青县博物馆名誉馆长、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馆馆长、高青县“五老”志愿者。
王术青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各级媒体誉为“黄河颂歌人”。先后获评“齐鲁文化之星”“中国网事▪感动山东2022”年度网络人物、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全省第三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助人为乐类“淄博好人”、淄博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政大先生”等称号。2024年5月,王术青走进清华大学水利系宣讲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对于黄河,王术青有着一份深厚而独特的感情。
“我出生在黄河岸边,聆听着黄河故事,吟唱着黄河号子,品尝着黄河鱼虾长大,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黄河之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亲身见证了黄河数十载的沧桑变迁,见证了人民治黄所获取的丰硕成果。”王术青说。
一直以来,王术青醉心于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成立山东省内唯一黄河文化主题民间博物馆,藏品2万余件。1987年,王术青在工作中偶然收藏到了一些黄河周边的地契、有关黄河的文书,整理后发现这些资料记载了清晚期黄河决口导致的损失情况等内容,对黄河研究有重要意义,随后王术青更加沉迷于挖掘、收藏黄河资料和老物件。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术青接触了一批珍贵的黄河文史资料,并以高价将其征集到馆里,藏品直接或间接见证了人民治黄用黄的跨越式历史变迁。
一边是黄河文物的收藏之路,一边是黄河史料的梳理,王术青说,他曾“七走”黄河,足迹遍及黄河流域20多个省、市,收集记录黄河珍贵的历史资料,致力于黄河文化的“固本守正”。
今天,王术青带领大家“沿着黄河”解读中国,细数从黄河文化的起源直至当下。
黄河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初始,这样的定论有怎样的依据?王术青从历史与地理两个角度进行了佐证。
一百万年来,黄河冲击并塑造了中原的这片土地,捆绑着分散的民族融为一体,祖先们经过不断迁徙、定居,与自然抗争,将人类文明带到了黄河边,进而创造了马家窑文化、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齐文化以及淄博的太公文化和稷下学宫文化等等灿烂的文化星光。
“这些文化在黄河的指引下汇聚成庞大的华夏文明体系,因此黄河文化正是其灵魂与根基所在。”王术青说。
而对于淄博而言,黄河更是标记这座城市历史文脉最早的印记。
淄博唯一的沿黄县——高青县,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夜奔营丘抵达高青,由此开启齐国之历史,这也是“齐国八百年自高青起步,黄河行万里至高青安澜”的由来。黄河过境高青47公里,在高青境内拐过最后一道弯——安澜湾后,就此汹涌走向宁静。“高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也正是黄河经久沉淀,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王术青表示,黄河兼具丰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大河兴国之兴,大河衰国之衰,大河消失文明断代,因此,国家提出“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决策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千百年来,人们引黄、治黄,与黄河和谐相处,运用黄河实现了跨越式的转型发展,如今黄河两岸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人居安定,我们更要留住现在的美好,让黄河成为长治久安、永世安澜的幸福河。”
如何留住“黄河”当下的美好?
首先,王术青指出,要从文化认同做起。
身为一名淄博人,同时也是黄河文化的传承者,王术青以淄博的黄河文化建设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淄博作为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聚力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提效争先”,黄河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基,要积极融入到淄博城市品牌的打造中,让大家能通过黄河文化认识淄博、了解淄博、爱上淄博。
而文化,更需要与群众寻求共鸣,黄河文化亦是如此。
王术青建议,淄博应充分梳理黄河文化体系,让黄河文化走进社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而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更重要在于与优秀的文化作品相结合。“我们可以创造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歌舞、戏曲、传说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黄河文化来自于生活,服务于基层群众,让人们在记忆中感觉到文化的生生不息,文化真正渗透进淄博人民的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说》结束之后,王术青来到高青·黄河碑刻博物馆,为当地群众进行现场讲解,将黄河文化的无限魅力带给了更多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原雪 张晓光 通讯员 任鹏 孟凡)
责任编辑:曲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