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凯旋门外|潘展乐夺冠,他说的“最难游的池子”究竟怎么回事

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珺羽

2024-08-02 20:47:18原创

巴黎时间7月31日,在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自己保持的原世界纪录,赢得可谓是酣畅淋漓!

潘展乐在赛后采访中说,相较于还要继续的生活,这块金牌对他的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中国游泳队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中国第一次在男子100米自由泳中夺得金牌,同时也为中国游泳队带来“开门红”。

潘展乐在采访中说这个池子是最难游的池子,究竟为什么?

“最难游的池子”——拉德芳斯体育馆的前世今生

随着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拉德芳斯体育馆内的游泳赛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17年建成开放的拉德芳斯体育馆位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楠泰尔市,是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馆。不过,这座场馆并非专业游泳场馆,此前是巴黎上塞纳省的橄榄球俱乐部主场,还举办过很多艺术表演活动。巴黎奥运会期间,场馆被改造成游泳馆,并承办游泳和水球项目比赛。

巴黎奥组委为了本届奥运会新修建的水上运动中心位于法兰西体育场的附近,但由于预算超支和交通不便等原因,组委会最终放弃了在水上运动中心举办游泳比赛的计划,转而选择了位于楠泰尔市的拉德芳斯体育馆,而原计划在这座场馆举行的体操比赛则被移至贝西体育馆举行。

奥运会期间,拉德芳斯体育馆的观众容量限制在15000人左右。拉德芳斯体育馆从4万人的泰勒·斯威夫特演唱会场地变身奥运会游泳池,中间只间隔60天时间,而合作商只用36天时间完成游泳池安装。其间还包括安装顶部照明,搭建媒体看台和观众看台。

据日本媒体和官网数据,在拉德芳斯体育馆搭建的临时比赛池,深度仅有2.3米(另一种说法是2.2米),是2008年以来最浅的奥运游泳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游泳池常规深度是2.2米。

除了泳池深度的争议,很多运动员表示此次场地较低的温度也影响了发挥。馆内的温度不高,体感在二十三四度,不过近年来大型赛事的游泳馆温度也都是这个水平。

泳池的深浅对运动员的影响有多大?

在潘展乐之前,本届奥运会游泳项目中还没有任何世界纪录被打破,有一种说法是巴黎奥运会的泳池深度可能是导致游泳成绩较慢的原因。

日本女子100米蛙泳选手青木玲续树表示:“训练入水时我吓了一跳,比赛中有必要调整一下出发入水的角度。”

在100米蛙泳决赛中意大利选手马丁嫩吉以59秒03的成绩夺冠夺得金牌,世界纪录保持者、英国选手亚当·皮蒂以59秒05的成绩屈居亚军,中国选手覃海洋以59秒50的成绩排名第七。

马丁嫩吉表示:“大家的成绩都不快,我们互相讨论了这件事。”

亚当·皮蒂表示:“从时间上看,这是一场奇怪的比赛。”

覃海洋坦诚了自己在后半程比赛时的挣扎,自己的节奏和心态都出了问题。“前50米我保持住了节奏,但后50米游得很乱。”

这其中也有水浪的影响,当你落后时,你就会吃别人的“浪”,泳池中水浪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影响落后运动员的速度和心态。

这也吻合了潘展乐在夺冠发言中展示的战术,他就是一直压着对手游,让对手在后面吃自己的“浪”。

根据目前的统计,在已经完成的比赛中。男子100米蛙泳,本届冠军成绩是意大利选手马丁嫩吉的59.03秒,这个成绩放在东京的决赛中只能排第八。男子200米自由泳的冠军成绩是1分44秒72,是悉尼奥运会以来这个项目的最慢成绩。女子400米自由泳,集合了前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以及现世界纪录保持者,是 “老中青三代”高手的终极对决,大家都期待能碰撞出了不起的成绩,结果夺冠成绩比世界纪录慢了两秒多,拿到铜牌的莱德基更是在职业生涯所有的国际大赛此项目中第一次游到4分钟以外。

在各种采访中,不止一名选手提到了对泳池的不适应。

世界泳联:不违规

世界泳联回应称,巴黎奥运会泳池水深并不违反规定。2023年1月制定的新规开始要求奥运会泳池水深至少2.5米,但巴黎奥运会的设施要求是在新规制定前批准的。

据媒体了解,世界泳联从2023年1月起执行新标准,要求奥运会比赛泳池深度至少2.5米,如果要举行多项赛事,泳池深度必须为3米。但在新规实施之前,游泳池的深度要求比较灵活,最低深度是2米,建议深度3米。

主流观点都认为,泳池的深度,会影响运动员比赛时浪花的大小,从而影响成绩和破纪录。

泳池越深,运动员在水中活动所引发的底部反弹波浪会越小。3米的深度,既可以保证正常视野,也能将纵向波浪对运动员的影响降到最低。特别是对潘展乐、覃海洋、张雨霏等技术型选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记者请教了业内人士得知,水越浅,运动员入水引发的波浪反弹越大,对成绩影响越大。但运动员个体适应能力不一,影响也并非绝对。奥运会赛场的设施条件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都是公平的,考验的是优秀运动员的快速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

游泳项目讲究科学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游泳技术演变,水下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相比于在水面上游泳,在水下游进的阻力小得多;出发、转身和之后衔接的水下技术,越来越决定了游泳的天花板高度。以至于现在世界泳联的规定是运动员的出发和转身水下动作不得超过15米,否则视为犯规。如果没有这个规定,50米自由泳完全可以演变成潜泳比赛。

水下部分重要性的增加,进一步让泳池变深了。在水下一米左右打蝶泳腿的运动员,不仅会感觉动作受限,还切切实实感觉到了另一种干扰——池底反弹的水波。

水波是世界上最难捉摸的东西,涉及到复杂的力学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实际状态的流体,包括奥运泳池里的水波,都无法求出具体的精确解。这种复杂性正是游泳运动的魅力所在,游泳技术、装备、训练方法都有着巨大的改进空间。

为了减少阻力,各种泳姿,尤其是自由泳和仰泳,都以减少身体起伏为目标。比如自由泳的侧头换气,几乎只有半张嘴处于水面之上,这时如果波浪过大,会影响呼吸节奏。这一点也在潘展乐的赛后采访中得到了证实,他反复提及了“吃浪”。

除此之外,泳道线、溢流槽、泳池出水口的设计、池底的水下摄像机等突出物,都会影响泳池的平静度。

在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比赛中,即使是百分之一秒的差距也会造成结果的完全不同,这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努力,也包括比赛条件的方方面面,希望我们的中国游泳队,在最后的几项比赛中,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北京日报

(大众新闻记者 王珺羽 策划 张晨)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