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结束11年“北漂”我38岁住进养老院

谷朝明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20:50:49原创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谷朝明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38岁没结婚的她,结束了11年“北漂”生活,住进吉林一家养老院。

2000元有吃有住,“另类躺平”成为前几天的热搜。有人觉得新奇,也有人说是“毒鸡汤”,认为年轻人的躺平是一种悲哀。令人咋舌的是,一周前,一名“00后”24岁小伙也“效仿”躲进同一家养老院。

本期《听·见》对话东北女孩杨扬,她曾是个编剧,没日没夜地在写剧本和改剧本。告别大城市“陀螺般生活”躲进养老院,到底图个啥?每天和老人打交道,又能体会和感悟多少人生的孤独?

这期有关养老院的故事,不仅直面生与死,更有活着和希望……

会死吗

我叫杨扬。今年3月份,38岁的我从北京回到东北,住进养老院。

我是一个热爱写作、梦想成为作家的编剧。“北漂”11年,我曾和居住在一起的舍友说,我永远也不会离开北京,即使要饭,也不会回东北。

可那一场病,把我的梦彻底粉碎。2023年8月份,我被查出肝衰竭,专家会诊后建议马上住院。当时我很虚弱,走路都非常缓慢的那种。

我问大夫,“我会死吗?”

他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下,很凝重地说,先观察一周,看看你的身体各项指标有什么变化。

我的心一下就沉入谷底,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大夫说“可能救不了了”,或者“需要非常大资金才能拯救身体”,我就不治了,找一个很美的地方,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

躺在病床上,我在重新思考人生。我能想到的是,经常加班到深夜、不停地修改稿子、等待领导的“审判”,几乎没有休息日;

我想到的是,每天坐最后一班公交穿行于繁华都市,看到和我一样疲惫的人,有的在等车,有的在应付吃着简单的晚餐,有的站在街头不知所措……最终,他们都消失在了人群。

今年5月6日是我离开北京的日子,含着着泪收拾行囊,看着喧闹的京城,内心虽纵有千万不甘,但终究结束了11年“北漂”。

我直接搬进吉林一家养老院,不承想,那里却过成了我理想中的生活。

我要早睡早起,吃东西不能太硬,不能有太多油炸食品……作息、饮食和老年人生活很相似。

养老院很安静,有按时的一日三餐,还有基础医疗,随时可以找到医生。最主要的是,一个月只要2000元,有吃有住,性价比极高。而我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的院,10多年来攒的钱几乎全部花在医院。

我住的是自理区,我的邻居们每天大一早四五点钟起床,六点开始健身,业余活动是唱歌、跳舞、打扑克……他们很少谈论从前。当然,也不谈论未来。

我和老人们住在一起,不内耗,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

怪脾气

王大爷是我对门的邻居,他喜欢喝酒,嗓门很大。因为有点聋,电视的音量也都开到最大。

我是一个睡眠质量很差的人,刚住进养老院,我对老人们的生活习惯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讨厌。一天凌晨两点,我听到外面传来“铛铛铛”的声音。我挺烦躁,便打开门,王大爷从水房走出来。

个子高高的一个大男人,缓慢地拄着拐棍,手里拿着不锈钢饭盒……他以前是体育老师,曾经身体那么康健的一个人,如今年纪大了……在那一刻,我的烦躁消失了,突然释怀地冲他笑了笑。

王大爷跟我解释,白天睡多了,“我一会关上门,不会弄出动静。很不好意思……”老人挺无奈的,晚上就是睡不着,凌晨三点多就要醒,这是没办法去阻拦的。一个人站在走廊发呆,其实也挺可怜的。

和老人相处久了,会发现所有老人都有点“怪脾气”。

有一次,吃完午饭倒剩饭的时候,我和前面的老人说“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老人拿勺子狠狠地敲了三下盘子,声音很响,当时真的把我吓到了。我想马上和老人解释,但她耳朵背,基本听不到。

一下午,我的心情都挺郁闷。晚上,在走廊碰到这位老人,她冲着我热情打招呼,应该是早忘了“敲勺”这件事。

我在想,我年老的那一天,可能也会莫名地发脾气。老年人的思维方式现在就是这样,并不是故意的,做儿女的不应该嫌弃老人的“怪脾气”。

其实我是个胆子特别小的人,以前从来不敢自己一个人住。“北漂”那段时间,有时候晚上醒来,我都要把室友喊起来。

住进养老院不久,一位隔壁楼护理区的老人突然凌晨离世,遗体就暂放在楼下。知道这个消息后,当时我就腿软了。

“孩子,你要是害怕,我过来陪你住。”一位80岁阿姨的话,让我很暖心。

来了“00后”

养老院主要分两个区:健康区和护理区。护理区的老人都是躺在床上,有的完全不能说话,靠仪器来维持生命。可以说,护理区就是他们人生的终点。

我曾去过护理区,护士交接班时会谈到这周去世了几位老人,“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事,包括有人去世家属并没有那么悲伤,因为去世的老人可能已在护理区住了几年甚至七八年……

生与死,是个沉重的话题,养老院的老人却似乎看得更开。一次我看到一口棺材很害怕,身旁的老人却说:“这有什么害怕的,有一天我也会死的,我肯定会死在你前头,你不要害怕,我们都会保护你。”

这几天养老院来了位更奇葩的入住者——一个“00后”小伙。

他两次考研失败,好像是学法学的。据说,父母希望他尽快工作,但他又是个很执着的人,一心想考研。

“我只要一个房间,安静一点,给我一个桌子,一日三餐就可以了。”这是他住进养老院时跟院长说的。

他的房间略小,我看见他有些略显成熟的脸和衣柜里摆得满满的专业书,这些书是他最后的倔强与希望!

“00后”小伙是刷我的抖音才了解到这家养老院的。他特别内向,不像我还出镜拍“躺平养老院”的短视频,他学习挺用功,我俩基本没交流。

他让我想起自己,我老家在黑龙江偏远的农村,上初中要经过一条长长火车道,骑行20多分钟才能到学校。一天晚上放学回家,雪下得特别大,一个人挺害怕的。突然远方驶来一辆鸣笛的火车,夜色中,透过小小车窗,我到里面乘客吃着面包喝着饮料,谈笑风生……

那一刻我哭了。我就想,以后我也要坐这趟列车去很远的地方,去北京,去很多个城市。后来我到了北京,成了一个编剧。相对于写剧本,我更喜欢纯文学,《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读的书。

我刚入住养老院的时候,大家都很奇怪,不管我和哪个老人聊天,总会有人过来搭话:“是你的孙女吗”“是你找的护工吗”……

如今3个月了,老人们习惯了我,我也更适应了现在的生活:“躺平”躺得心安理得,休息也不觉得是种罪过。

入住养老院,我目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短视频流量还挺好的,相信身体好了就重回工作。

关于我的这种“另类躺平”,我想说:有人困在雨里,有人雨中赏雨,你情绪的难过与解脱,都是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