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哈马斯领导人遇袭身亡,巴以冲突还将扑朔迷离
经纬度 | 2024-08-05 11:42:29原创
孙先凯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7月31日证实,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当天凌晨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刺身亡。
以色列国防军8月1日发表声明,证实以军7月13日的空袭炸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军事部门首领穆罕默德·戴夫。
哈马斯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的领导人相继遇袭身亡,让本就一团乱麻的巴以冲突更加扑朔迷离。
哈马斯是何组织?
一直以来,巴勒斯坦内部政治派系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其中,法塔赫(Fatah)、哈马斯(Hamas)分别是最大两派。二者可谓矛盾重重。
法塔赫诞生于1950年代,是海外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产物,其阿拉伯语名称意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哈马斯则诞生于泛伊斯兰主义思潮,1970年代,加沙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开始壮大影响力,亚辛等人并不直接抵抗以色列对加沙的占领,而是将矛头对准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等世俗与左翼组织。
这一时期,法塔赫与哈马斯在意识形态上有差异:法塔赫认为哈马斯不够现代化、也不务实,哈马斯则认为法塔赫衰老疲累、只想结束战斗。
1993年,由法塔赫主导的巴解与美国、以色列共同推进,签署《奥斯陆协议》签订。但协议签署从一开始就没有取得巴勒斯坦内部共识,使巴勒斯坦内部裂解出了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以法塔赫、巴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为代表的奥斯陆进程派,这派虽有国际援助支持,却在解放巴勒斯坦上成效有限,而且愈发不得民心;第二条是以哈马斯为首的造反派,不断增强影响力,并且逐步聚拢民心。
200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议会大选,哈马斯在132席中获得74席,法塔赫只有45席。大选后,巴勒斯坦虽成功组建联合政府,但两派人马却已剑拔弩张。
2007年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民兵爆发战斗,哈马斯成功抵抗法塔赫攻势,巩固了在加沙的实质统治;作为回应,法塔赫及其军事分支阿克萨烈士旅开始袭击西岸的哈马斯机构与成员,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则直接解散联合政府、驱逐哈马斯官员,最终取缔了哈马斯本身,西岸与加沙正式分裂为两个政府。
哈马斯的未来如何走向?
分裂后,美国与以色列施行“西岸优先”策略:确保以阿巴斯为首、西方“可接受”的巴勒斯坦菁英继续掌权,同时孤立哈马斯。加沙地带在以色列主导、埃及默许下,开始了漫长的不人道封锁。“西岸优先”策略确实孤立了哈马斯、限制了加沙发展,却将哈马斯推向伊朗这个以色列宿敌的怀抱。
哈尼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成为哈马斯的重要成员。作为位于卡塔尔的政治局主席,他负责与地区政府的联系,很少参与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作为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的哈尼亚被杀,降低了近期在加沙达成停火协议的可能性。以色列希望,杀死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最终将有助于瓦解哈马斯的决心,使该组织从长远来看更有可能妥协。但哈尼亚仅作为哈马斯政治组织代表,且哈马斯规定政治局主席最多只能连任两届,新的候选人原定于2025年选出,哈尼亚之死不太可能对哈马斯造成严重影响。
国际危机组织中东和北非项目主任约斯特·希尔特曼表示,尽管哈尼亚的头衔是哈马斯的政治领袖,但他是可以被取代的:“哈马斯会生存下去,他们还有很多其他领导人。”
(大众新闻记者 孙先凯 实习生 杨景尧)
责任编辑:杨庭栋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