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中美AI两场对决悄悄逼近,谁胜谁败影响重大

来源:大众·风口财经

2024-08-05 11:13:44

中美AI领域的战火,从芯片层烧到了应用层。无人驾驶是前沿阵地,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下一个战场,谁胜谁负影响重大。

毫不遮掩,硅谷企业家亮明立场,力保美国AI领先

我们对美国政客将中国视为敌人的言论司空见惯,但是科技界、企业界,尤其是美国知名企业家,较少旗帜鲜明地站队,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市场和10亿量级的消费者。但今年以来,美国硅谷知名企业家罕见公开亮明立场,捍卫美国人工智能全球领先地位。

7月25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华盛顿邮报》发布署名文章《谁将主宰人工智能的未来?》。文章中写道,AI 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战略选择: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是美国和盟国推进一个全球性的人工智能……还是其他主义的世界。美国目前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继续领导远非有保障。Altman指出,“我们需要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的美国领导的全球联盟和一个创新的新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7月23日,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我认为目前行业的领头企业,也有必要和美国政府合作,确保我们在持续进步,保持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在谈到中美竞争时,他表示:“我们是想领先中国5-10年吗?这一领先很难维持住。我认为比较合理的目标是,通过美国企业在AI领域的不断创新,长期领先中国6-8个月,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了。”

5月15日,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人工智能而言,美国可能领先中国两到三年。” 施密特卸任谷歌首席执行官后,担任了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主席。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落后于美国的四个因素:一是芯片短缺,二是用于训练AI模型的中文资料较少,三是外国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大幅减少,四是中国专注于打造营利性的应用公司,并不以人工智能为中心。施密特表示,“只要不失去领先地位,美国就将成为人工智能竞赛中明显的赢家”。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即美国科技界、企业界,在全面压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上,已经毫不遮掩。他们与美国政府联手,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手段,在AI领域与中国展开对决,希望长期压制中国。当然,像OpenAI、Meta、谷歌这样的企业,无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希望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成为慵懒的垄断者,获得高额市场份额,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首场对决,无人驾驶是前沿阵地,AI是主赛道

当下,无人驾驶是这场对决的前沿阵地,而如果特斯拉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进入中国,将是中国无人驾驶最大的变量,细思极恐。

北京时间7月24日早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4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称,Robotaxi(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将于10月10日发布,预计年底进入中国市场。马斯克还一如既往地放出豪言,“我们很快就会打造一支大约700万台的自动驾驶车队。几年后这个数字可能会超过1000万甚至2000万”。单看中国市场,特斯拉的车辆保有量已经达180万台,如果这些车都成为无人驾驶网约车,对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

从全球来看,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顶级应用场景,也是大模型第一个真正赋能的杀手级应用,因此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的焦点,尤其Robotaxi领域,全球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Robotaxi龙头Waymo,已经每周完成超过5万次付费出行,累计订单超过200万。7月,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宣布向Waymo追加投资50亿美元。6月,通用公司向旗下无人驾驶公司cruise追加投入8.5亿美元。在中国,百度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累计提供的出行服务次数也已经达到数百万次,居全球第一。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但很快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就兵临城下,发展机会窗口可谓稍纵即逝。

更进一步,当我们说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本质上说的是人工智能的竞争。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车辆能够自主感知环境、理解交通规则并作出决策。这一系列功能主要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今天,大模型驱动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生成的范式变革,使得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泛化能力极大增强。5月15日,百度Apollo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无人驾驶场景。据百度方面透露,Apollo ADFM每天全无人运行上万公里,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在采用Apollo ADFM新技术之后,一座新城市完成全域无人驾驶运营准备,只需要半年时间。

无人驾驶累积数据,也将反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越强,人工智能越强。今天业界都在谈论,大模型井喷式发展,面临训练数据枯竭难题。与比特世界的数据相比,真实世界的数据是一个富矿。无人驾驶可提供真实的物理世界反馈,涵盖各种复杂的交通场景和突发事件,都是大模型突破瓶颈的养料。所以无人驾驶跑起来,数据飞轮也就转起来了,人工智能也就有了优质数据,就能快速迭代,能力越来越强。

下一战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

2024年以来,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概念带动下,人形机器人进入高光时刻。据“产业象限”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完成22起融资,总金额超70亿元。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完成融资13起,总融资金额超25亿元。

有机构预计,未来全球需要10-30亿台人形机器,催生出数十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规模。人形机器人其实更像汽车或者手机,产业链很长,涉及数千乃至上万个零部件,能够创造规模巨大的工业产值。所以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工业附加值上,人形机器人都完全有可能和汽车工业比肩甚至是超越。

特斯拉是这一全新技术领域的探索者。特斯拉是将FSD(完全无人驾驶技术)复用于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简单可以理解为,特斯拉的无人驾驶越强,它的人形机器人就越强。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人形机器人,计划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这将为特斯拉带来25万亿美元至30万亿美元的市场。

面向工业等场景的具身智能应用,并非一定要是人形机器人,因此也意味着,具身智能所带来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人形机器人本身。英伟达CEO黄仁勋 2023 年 5 月提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它是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有着智能化程度高、工作场景限制小、能够自主规划复杂工作的特点,因此成为科技巨头兵家必争之地。

综上,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保持美国全面领先、美中两强引领的总体格局。美国试图打造从算力层、模型层到应用层,从产品管制到资本管制的全方位框架,全方位抑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

中国方面,随着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政府加大力度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鼓励创新,鼓励“先行先试”等一系列举措的陆续推出,将使得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这场对决,我们不容有失;这次竞争,我们更应该从“背道而驰”,走向“相向而行”,从“争”走“竞”;无论是芸芸大众,还是创新引领型的企业家们,都积极拥抱好这次变革机遇,更加走好专业化分工和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道路。

作者: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

责任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