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我在岗!公交充电工日行两万步“喂饱”纯电动公交车
车行天下 | 2024-08-06 20:29:12原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通讯员 张弛
连日来,青岛迎来持续高温天气,乘坐空调公交车出行的市民日益增多,纯电动公交车的用电量要高于平时。在纯电动公交电量满格运行,确保乘客清凉出行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的公交充电工。他们不惧高温“烤”验,昼夜交替,用行动和汗水保障新能源车辆电力续航。
白班:顶着烈日,不惧“烤”验
王刚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七分公司充电班的班组长,每天一早,王刚就要做好充电前的准备。调度室里,王刚查看了当天的排班表,了解车辆在路线的运行状况。“这个点还没出高峰时间,我得提前了解一下哪些车返回后需要补电,保证下一圈的运行。”随后,王刚对场站内24台充电桩进行检查,他一边整理充电枪线,一边说:“这充电枪线绝对不能打结、交叉,也不能随意摆放。”
整理好之后,他顺手拿起旁边的灭火器进行检查。“电桩周边的消防设施一定要确保随时能用。”这时,王刚的额头上已经渗出汗水,他笑笑说:“咱们这还是在一层停车场,楼上是露天停车场,白天顶着大太阳,地表温度得达到40多度,过不了几分钟,工作服就湿透了!”王刚介绍,从上班开始,他们就不敢随意进入职工休息室享受空调了,满身大汗后,频繁进出空调房容易生病。
做完准备工作,已经是上午9点左右,从此刻到下午三点,是白班充电工最忙碌的时间段,也是一天中户外温度最高的时间段。“场站有22部申沃电动车,大部分停在二层,当这些车返回时,就得赶紧上楼查看情况,因为这部分车辆使用时间较长,电池的续航能力较差,这个点需要补电的大部分是这种车型。”王刚说,隧道巴士第七分公司共有71部公交车,他和班组成员每天上下楼梯穿梭两层停车场,需要20多趟。
十点左右,两头班次的申沃车开始陆续停下。王刚协助驾驶员将车停入相应车位,对车辆进行仔细检查,没有问题后走到车尾,打开公交车充电舱门,检查充电口有无异常,拔下充电枪转身插入车辆充电口,刷卡完成充电。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王刚将车号、剩余电量、充电时间做好记录,走到车头挂好正在充电标志牌。这些看似简单的流程,王刚每天要重复很多次。
“这几天,天气太热,由于温度太高,频繁造成充电车辆‘跳枪’,我们要满场进行巡查,发现‘跳枪’的车辆就得重新刷卡充电,越到中午气温高,‘跳枪’故障频率越高,人越是停不下来。”他介绍,充电时还要做好运营成本的控制。“这辆车下午还有一圈,这会儿正是充电平峰时间,把电补到70%左右就可以跑完下午的运行里程了,剩下的留到半夜谷峰时段,电价最低时再充满。”
由于停车场地和充电桩有限,每辆公交车所剩电量以及充满电所需时间各不相同。时间久了,王刚摸索出不少提高充电效率的小技巧且合理安排充电时间。
看到其中一辆车补满电时,他又走到车辆尾部,刷卡拔出充电枪,记好数据。此时充电桩出风口热浪扑面而来,王刚的脸被吹得发红,归置好30多斤重的充电枪线后,他又坐进驾驶室将车驶离充电车位,方便其他车辆充电。“充电工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车辆充好电后就需要我们提走车辆,把充电位置让出来,再把其他车辆开进充电位置,所以我们的驾驶技术也得过硬。”这一个白班下来,王刚的微信运动步数显示为26798步。
夜班:与黑夜为伴,做公交车的守夜人
“其实,我们最累的时候是上夜班。”王刚笑着说:“大家可能都觉得,晚上能风凉一些,但咱们青岛夏天的湿度特别大,闷热,上班都得准备两三套工作服。”
王刚介绍,6月至8月的零点到早晨六点是用电谷峰,这时候的电价最低,充电工们都尽量利用这六个小时,把所有的公交车充满电,保证第二天的运行。晚上23时30分左右,最后一班车返回隆德路停车场,充电工们要根据驾驶员登记的车辆剩余电量比例、停车时间等,合理安排零点第一批次车辆充电,进行挪车作业,为后续充电做好准备。夜间的停车场十分安静,但又显得十分忙碌,车辆有序地进进出出,充电工的身影在楼上楼下不断地穿梭,做着谷峰充电的准备工作。
零点刚过,第一台车辆刷卡充电,后面的车辆陆续开始充电。凌晨一点,王刚和同事们像老中医一样开始“望闻切”,看一看充电桩运行情况、闻一闻是否有胶皮异味、摸一摸充电的线缆,检查每台车充电情况。凌晨三点,场站24个充电桩、34部公交车完成了第一批充电工作,充电工们开始挪车,继续开始第二批车辆的充电工作。凌晨四点,33路的首班车即将发车,王刚再次进行了检查,保证车辆满格电运行。
凌晨五点三十分,71部车在平峰计价前全部完成充电。此时,33路、218路、320路三条路线的首班车都已经准点发车。
清晨六点,王刚再次检查未发出的车辆,确认所有车辆电量满格状态,活力满满、蓄势待发,这时夜班充电工才到了下班点。
“坐着自己充满电的公交车回家,心里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王刚说,因为我深深知道,每一辆公交车准点运行的背后,还有许多在幕后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