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双百”“科改”企业为什么强?
山东国资 | 2024-08-14 09:30:54原创
来源:山东国资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双百行动”“科改行动”2023年度专项考核结果,山东20家企业入选“双百企业”,22家企业入选“科改企业”,万华化学等10家企业获评“标杆”等次,入选企业数量和“标杆”企业数量稳居国内第一阵营。
这两年,代表国企专项改革的“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历经了从扩围到瘦身的变化,新一轮改革风向已经从2023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关于支持鼓励“科改企业”“双百企业”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科改’‘双百’新政12条”)中透露出来。
2023年是国企改革承上启下的一年。盘点此次入围的山东“双百”“科改”标杆级企业,时代变革的隆隆炮声传递出来,正在倒逼企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新一轮颠覆式技术变革引发的剧烈的产业变革下,只有向改革要红利,才能继续坐在“牌桌”上。
高烈度竞争,必须放大“塔尖效应”
首批加入“科改行动”的浪潮集团,连续三年获得“科改企业”年度评估最高的“标杆”等级。
标杆企业的改革具有风向标意义。
2023年,生成式AI技术大爆发。AI算力狂卷之下,今年6月,英伟达市值暴涨至3万亿美元,连超苹果、微软。颠覆式技术变革下,身处云计算、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工业互联网等赛道的浪潮集团,还能不能继续坐在“牌桌”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入一场比拼研发投入、比拼高端人才储备的“军备竞赛”。
2020年,首批加入“科改”的浪潮集团研发投入30多亿元,2022年达到70多亿元,复合增长率28%;2023年,浪潮营收1213亿元、同比增长17%,研发投入97.2亿元,同比增长3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8%。
研发投入增幅几乎是营收增幅两倍,这个狂飙速度,投射的是技术迭代速度,但这还不够快。
2023年5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广州召开的“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透露,“科改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提升。
高烈度竞争下,浪潮集团给研发投入设置了刚性增长机制:研发投入强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确保研发投入增幅不低于营收增幅。2025年,浪潮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要超过10%,这相当于同行业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对于“科改企业”来说,新一代技术浪潮下,底层逻辑发生变化,行业被重新定义,大家都在寻找新方向。
2022年,潍柴动力获得发明专利769项,同比增长55%;2023年,潍柴动力研发投入80.4亿元,申请发明专利1222件。
“在全集团迅速掀起一场AI大革命,重构思维模式、研发模式、产业模式、管理模式。”在潍柴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时任潍柴集团负责人说,未来研发投入30%以上要用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人工智能大革命的投入没有封顶、不设上限。
“没有封顶,不设上限”的设定,体现了2023年10月出台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中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科改”“双百”新政12条承接这一导向,对“科改”“双百”企业研发方向提出要求,这意味着对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发投入情况,将成为“科改”“双百”企业评价重要内容。
万华化学提出,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探索5G、人工智能的应用;强化创新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将万华烟台产业园打造成全球领先化工园区,将万华蓬莱产业园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碳高端新材料基地。
聚烯烃弹性体(POE)是光伏行业重点“卡脖子”材料,全球只有陶氏、LG等供应商,目前POE国内消费量超过50万吨且全部依赖进口。
2023年,万华化学依托120万吨/年乙烯项目,牵头承担国家新材料领域技术攻关专项,开发高端聚烯烃POE、XLPE等化工新材料制造技术,在国家专项支持下开发完成万吨级工程化技术,今年6月29日,20万吨/年POE装置开车投产,有力促进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升级。
作为中国“巴斯夫”,万华化学在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产业引领力上走在前头。这些“世界级+高端”的产业项目,展现了新的区域竞争态势下,“塔尖”竞争激烈,需要更大资源、更多政策红利倾斜到“第一梯队”,让产业龙头带领地方产业链条直面全球竞争。
当这种竞争已经跳出一省格局下的存量竞争时,扶植能扛能打的产业强龙头,放大“塔尖效应”,让山东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竞跑中确保优势,已经成为山东“双百行动”和“科改行动”肩负的重任。
2023年,山东总计42户国家级“双百企业”承担的295项、“科改企业”承担的285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山东还遴选了55户省级“科改企业”,他们一共承担了502项改革任务,这些企业全部来自国家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另外,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也被纳入“科改行动”。
人才成第一战略资源,激励机制迈向大步改革
来自产业的深度变革,迎来的是一场“倒逼”机遇。
高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第一战略资源,随着竞争要素的转变,如何用好用足现行股权、分红权、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探索超额利润分享、骨干员工跟投等激励方式,把人才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成为2023年山东“双百”“科改”企业改革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5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广州召开的“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透露,“科改行动”实施三年来,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
站在人才竞争烈度最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赛道上,浪潮集团二级产业单位目前已全部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推行超额利润奖励。根据《企业界》杂志透露,2021年以来,浪潮集团拿出8000万元设立引才基金,支持二级单位引进急需的科研高端人才。2020年以来,浪潮集团拿出3400多万元奖励优秀标准专利团队和个人。加码激励下,浪潮集团新增有效发明专利9800多件、新增国家以上标准70多项,仅2023年新增有效授权发明专利4700多项。
2023年,潍柴动力营收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净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83.8%。能将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赚钱,关键是用足了激励机制。
2023年,潍柴动力推出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共授予693名激励对象7827万股份,明确营收、销售利润率等公司层面考核牵引指标和激励对象个人考核要求,将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业绩强挂钩,有效形成公司、股东、员工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在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潍柴掏出6500万元重奖企业重大科研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近三次潍柴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每次都拿出近亿元重奖科技功臣,个人奖励最高达1000万元。
面对新局面、新形势,不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才能打破既定格局。
2023年,兖矿能源通过技能大师评选,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首席技能大师年薪最高70万元,相当于副矿长待遇,在兖矿引发极大反响。
2023年,山东港口集团以更大力度推进中长期激励,创新设立业绩贡献奖励和挑战胜利者奖励制度,积极推进超额利润分享、科技型企业分红、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6户权属企业已连续三年实施超额利润分享。
山东高速集团筛选出24户二级权属单位符合超额利润分享实施条件,分别制定超额利润分享激励方案。
2022年11月,万华化学实施《骨干员工跟投计划》,截至2023年末完成总体进度30%,2025年该计划要100%覆盖骨干员工。这个计划为万华化学中长期激励补上关键一环,对于新项目来说相当于向内部职工定向融资,大家共同创业,对于重资产不断投入的万华化学来说可谓一举多得。
释放政策工具,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更好地指挥战斗
山东“科改”“双百”企业展现出的新气象,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放权。
在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科改”“双百”新政12条中,“加大企业授权力度支持”被放在首位,这体现了加强企业自主决策授权力度对“科改”“双百”企业的迫切性。
“科改”“双百”企业所处行业,一般是市场快速变化的竞争性行业,必须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性,才能跟得上行业发展。
在“科改”“双百”新政12条中,专门增加了“建立‘科改’‘双百’企业重要审批事项绿色通道和限时办结机制”的表述,这意味着未来涉及“科改”“双百”企业的重要决策事项会特事特批,决策效率将大大提高。
2021年8月以来,浪潮集团对二级产业单位在投资审批、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制定27项授权放权事项,为的是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更好地指挥战斗。
一系列政策实施,有赖于山东省国资委的进一步放权。
2022年,山东国企改革制定了“八个新突破、一个总目标”的大盘,在三项制度改革上,提出了“制定完善省属企业非上市公司超额利润分享有关事项”的目标。近年来,山东省国资委不断优化调整《授权放权清单》,调整后共向企业董事会下放权力30项。目前,山东省属企业及相关子企业已全面建立董事会授权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山东省国资委分别针对各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双百企业”等特定企业进行分类授权放权,将涉及中长期激励政策等权力放权省属一级“双百”“科改”企业,其中包括:
鲁商集团、山钢集团、山东重工等省属国企和投资运营公司获得5项最新授权放权,包括省属企业董事会审批集团五年发展战略和规划等。
授权鲁商集团、山钢集团、山东黄金等12户省属企业董事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决策开展与主业紧密相关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省国资委对其视同主业管理。
……
一系列政策工具不断释放,在《关于大力支持省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十条激励措施》中,在优化收入分配方面,明确对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吸引保留高层次人才及科技骨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分红激励等所需的工资总额,在与经济效益联动的工资总额预算内解决有困难的,可实施单列管理。
在将投资决策等董事会职权放权后,如今在浪潮集团,一定规模以下的投资事项授权给二级产业单位,允许成立跨单位联合项目组,大大提高了二级单位对高质量项目的投资经营效率。
市场倒逼,改革提速,对“硬骨头”进行实质性“破冰”迫在眉睫。“管”与“放”中,展现的是监管部门的政策突破能力,但授权放权给“听得见炮火的人”,必须要构建一系列科学的组织体系来保证。
目前,山东省属国企的管控机制正在向差异化、科学化、精准化发展,各市国资委和省属企业普遍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确定对专项工程企业的授权放权事项。
行业寒冬,砍下最狠“一刀”,触碰最尖锐问题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山东省国资委在优化调整《授权放权清单》时,对于重点审核企业,突出了“要具有较强的改革紧迫性、改革意愿性,急需通过改革突破,解决盈利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市场化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水平技术人才缺乏等体制机制上的矛盾问题”这些重点。
这是一群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体,只有将改革红利释放给这些“改革尖兵”,政策工具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2023年,氨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泰和新材面临成立30年来最困难的局面。
行业极寒下,2023年泰和新材实现营收65亿元,比2022年增长12%,人均营收222万元。
当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时,也是激发绝地反攻的最佳时机。泰和新材最狠“一刀”,就是重塑薪酬体系。
2023年,泰和新材通过薪酬套改制定了面向市场竞争的职等职级制度,针对不同职能序列采取不同薪酬激励策略;在集团层面推行员工持股内部流转,实施超额利润分享;上市公司层面实施股权激励,完成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允许和鼓励班子成员及核心业务骨干参与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和项目跟投等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促进新业务发展。
在创新业务中,泰和新材全面推行项目跟投,目前已成立中信信托-泰和新材骨干递延薪酬信托项目,与国有股东共同搭建烟台智谷投资产业合伙企业(骨干基金)作为A类跟投平台,2023年上半年完成项目跟投2项。针对锂电隔膜、绿色印染、复合材料三个项目成立三个B类间接跟投平台(智谷叁号、智谷肆号、智谷伍号),中长期激励覆盖面占到集团总人数20%。
将内驱力充分激发出来后,泰和新材积极开辟新赛道,2024年围绕智能穿戴、绿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领域推进61项增量项目研发,实现8个项目的产业放大;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平台,聚焦化工新材料项目遴选优质投资标的,择机并购重组。
2023年,泰和新材投入研发经费2.01亿元,新增专利104项,专利数量实现翻倍增长。
作为承担先行先试职责的“双百”“科改”企业,泰和新材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更是资源配置的创新、分配制度的创新,公司治理的组织创新、政策创新,最终把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释放出来。
大的经济周期下,活下去而且要有质量地活下去,让这场持续进行的国企改革大胆触碰最尖锐的问题、啃最硬的“骨头”。唯有如此,才能破局,才能开新局。
一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综合性改革正在山东的“双百”“科改”企业中全面铺开。
2023年,山东港口全面启动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截至目前,山东港口各类股权多元化企业合计170户,户数占比约48.16%,资产合计1701.8亿元,资产占比约62.66%。
2023年5月入选“双百企业”的山东海运,引进上海外高桥造船作为战略投资者,完成66亿元增资扩股,利用股东方在资源、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央企资源与山东海洋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023年,山东高速营收2605.5亿元,净利润124.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通过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合并等方式,山东高速深入推进内部产业板块整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42户“双百企业”和“科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达11.57%,高于中央企业4.9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7.33万元/人,远高于中央企业78.4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山东国资特约记者 蔡宇丹)
责任编辑: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