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山东港口五周年|向海图强!智慧港口先行者架起“海上贸易网”,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

风口纵横 | 2024-08-09 16:35:48原创

石冰冰   来源:风口财经客户端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

出海,既是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沿海省份经略海洋的必经之路,拥有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山东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希望在海洋。

山东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五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握指成拳,交出一份颇有分量的“成绩单”:吞吐量连跨五个亿吨台阶、突破17亿吨,集装箱量超越4000万标箱,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位;枢纽功能稳步提升,通过350余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依托50个陆港、100条班列辐射内陆;自主研发我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

在劲阔的海风中突飞猛进,山东港口的成绩远远不止这些,其向外拓展海洋空间的能力,让山东的“蓝色动脉”坚挺而有力地跳跃,更进一步放大山东承接南北、沟通东西、连接陆海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位势,助力山东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港通天下

枢纽辐射功能持续强化

在港航界一直有个通俗易懂的标准,“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近年来,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连跨五个亿吨台阶、突破17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超越4000万标箱,居全球第二位,全球沿海十大港口排名中,山东港口牢牢占据3席。

单从这几项指标来看,山东港口正成为山东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的最大底盘。不过,建设世界级港口群不能单靠吞吐量,随着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港口不再是简单的“门户”,而是链接核心资源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中,海洋是重要的突破口,来看一组数据:全球贸易的近90%通过海运完成,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因为有港口而发展起来。

要想在海洋这篇“大文章”上提档增速,首先要有强港支撑,在山东港口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中,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五年来,一众港口硬核实力显著增强,江湖地位快速提升。

其中,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全部实现进位争先,在全球沿海港口排名中,分列第4、7、10位;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由港口组建之初的1600多万吨跃升至5000多万吨,是成立之初的3倍。

港区集装箱船舶开靠密集

此外,作为航运基础设施的航线网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是山东港口发展中绕不开的关键词。通过全力争引全球前20大船公司开航线、升运力,山东港口实现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营,五年航线总数达354条,密度和数量始终位居北方港口首位。今年7月,仅15天的时间,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就接连开通3条外贸集装箱新航线,进一步丰富了青岛港与东南亚、中南美西海岸和东海岸的贸易往来。

五年来,山东港口以“港通天下”的气势架设庞大的海上贸易航线网络,让海上通道辐射全球,也让山东港口的枢纽辐射功能进一步强化。

向“新”而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回溯山东港口五年的发展历程,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把关键之钥。

去年年末,山东港口凭借打出我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张牌,引发外界瞩目。拥有六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打造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应用的成功典范、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运营标准的制定者与引领者。

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实现了每百米岸线年吞吐量达到32万标准箱,装卸效率十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

“一子落满盘活”,在建成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基础上,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接连迎来新突破。山东港口率先建成日照港顺岸开放式集装箱码头、烟台港原油管道智脑系统、渤海湾港自动化门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传统集装箱码头改造自动化码头、干散货码头升级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行业领先,在智慧港口领域初步建立起货种门类全、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优势。

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日照港启用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必由之路。当前,渤海湾港正在打造全国首个港口层面的零碳港口,为山东省港口集团乃至全国零碳港口建设提供“渤海湾港经验”“渤海湾港方案”,力争在行业率先打造以“全物流链绿色低碳发展”为特点的潍坊港零碳港口3.0示范区。

今年六月,山东港口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在青岛启动,此次建设不仅能显著提升港口运营质量,还将有效减少碳排放,提速“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港口能源变革。

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同时,山东港口以先行者的姿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从未“掉线”,不仅编制实施行业首个《智慧绿色港建设顶层设计方案》,还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

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山东港口向“新”而行的每一步,都来自充满战略的远见和长期锻造的硬实力。

畅通双循环

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换句话说,融入双循环没有“局外人”。

对于港口发展来说,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其更好发挥枢纽作用,畅联全球海上大通道,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全球供应链。因此,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全球网路、配置资源,成为构筑山东港口韧性、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引擎。

通过与众多港口建立了合作关系,山东港口将许多“朋友”进一步发展为“密友”,先后出访6大洲、59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城市召开专题推介会17场,签署合作协议78 项。缔结友好港48个,持续深入推进务实合作。

为加快全球选点布局,山东港口还揭牌成立东南亚、欧洲、非洲、西亚4个区域公司和驻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伦敦4个代表处,挂牌运营境外财资中心和投控、贸易、航运等5个香港子公司,全球网络持续优化。

以欧洲区域公司为例,揭牌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实现首批次300台新能源汽车发运欧洲市场,成功打通了新能源汽车至欧洲地区集装箱运输新路径,构建起山东地区汽车供应链产业对接欧盟国家的“海上黄金通道”。

港口是山东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山东最大的优势,2023年8月,《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即加快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融合开放的世界级港口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是赋予山东港口的历史使命。

今天,山东港口正一步步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之前,各港口70%以上的利润还是来自装卸等传统业务,如今,新兴业务对山东港口的利润贡献度达到32.5%,营业收入在集团公司总收入占比达到 79.5%。

越开放,越发展,越畅通,越广阔,山东肩负“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细数山东港口的每一次“向海而行”,都在聚力打造通达全球的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提升港口群的供应链枢纽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勇立潮头,在大海中奋力搏击的弄潮儿形象。

(风口财经客户端记者 石冰冰)

责任编辑:赵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