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首页打开

行动派·院士访谈|赵振东:端牢中国饭碗,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

行动派 | 2024-08-12 07:30:00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亚楠  贾馨儒

【编者按】大众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行动派·院士访谈”大型融媒报道栏目,邀请院士紧扣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践,深度解析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从而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一起来做“行动派”。本期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

【院士档案】

赵振东,1942年9月生,山东武城人。小麦遗传育种专家。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农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83年获湖南农学院硕士学位。1984年调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至今。

赵振东潜心小麦育种40多年如一日,带领团队育成高产优质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和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等优良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超过6亿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1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不久前,山东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达到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单产水平居全国夏粮主产省第一。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如何围绕保障粮食安全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经历过饥饿年代、搞了一辈子小麦研究的赵振东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我很自豪的是,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了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口粮绝对安全,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挑起这个大梁,自立自强,把优秀品种变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赵振东院士说。

“中国在小麦育种上是领先的。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大面积丰产田500公斤/亩以上,看似低于欧洲高产国家生产水平,但我们是在一年两季的条件下实现的产量,居世界领先水平。”赵振东院士表示,从育种到种植,山东都有坚实的基础:夏粮产量位列全国第二位,在小麦品种改良上领先全国,小麦良种国内推广10大品种中占据5席、对黄淮麦区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赵振东认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需要从粮食生产的全链条出发,育种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育出好品种仅仅是走出第一步。

要尊科学、重技术,重视良种良法的配套研究,重视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应用。

“我们国家种植范围广阔、条件千差万别,小麦长在地里,受光、风、水……各种资源的限制,具体到哪儿怎么种都得具体研究,还要重视要让农民好接受、好采用、有效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视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从育种环节就要考虑到后续的农产品加工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有很多可以做。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山东支持德州、聊城等有条件的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2023年,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这其中,就有赵振东院士团队的保驾护航。

赵振东是德州市陵城区“吨半粮”创建专家团队的总顾问,以其团队为主要支撑的山东鲁研公司“揭榜挂帅”陵城区义渡口镇“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集成方案,并在生长关键时期定期开展培训,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落地全程技术支撑。“‘吨半粮’是个大工程,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品种、技术、机械、人集成发力、全面提高,让‘齐鲁粮仓’更殷实。”

“看到很多好材料,高兴!”已经年过八旬的赵振东,今年麦收时节,仍是脚步不停,济宁、菏泽、胶东……看到心心念念的麦子,他就忘了疲累。

今年,赵振东带领团队育成的被誉为划时代的小麦良种——“济麦22”品种权就到期了,然而,在育种和生产实践上,“济麦22”仍是一座待迈过的高峰。

“济麦22”堪称传奇。“农民愿意种!”2006年通过审定的“济麦22”,攻克了“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小麦育种难题,在实际的生产种植中经受住了多种特殊条件的考验,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产量有保障,稳定性超群,是许多种植户心中无法替代的“白月光”,已累计推广3.6亿亩,12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今年种植面积还在增长。在山东,每两个大馒头里就有一个是“济麦22”制作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济麦22”是目前我国适应性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用作亲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麦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用“济麦22”做亲本选育审定的品种就有200余个。谁能接棒“济麦22”、超越“济麦22”,可以说是近年来生产实践对小麦育种提出的最大需求。

“关键是实现大面积、不可控条件下的稳产高产。”赵振东院士说,育种家要有对生产的理解,要想到现在的种植条件和种植需求,比如玉米晚收、小麦晚播,要想到种几千亩是什么样;还要有消费者的眼光,育成的品种在后面的生产加工上能不能达到要求?做出来的是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

今年赵振东院士看到了很多好的材料,“各地的育种工作者都很努力,材料选出来,还有大量的试种、比较、再筛选的工作,小麦品种要能在大面积、多条件下实现优秀,要能经受住不利条件的考验,才能获得农民的认可、在地里扎下根。”

“确实很艰巨。”赵振东说,他和团队也一直希望超越“济麦22”,近年来,也育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品种。难的是,“济麦22”这些年经受住了生产上气候、病害等多种考验,积累了很深的信任,因此新的品种如果不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很难说服种植户。“不见得非要出在我这个团队,但是相信靠我们育种人的集体努力,能迈过这个山。”

“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我们在研究小麦,也是在研究国情,研究小麦要先研究国家的战略需求。”赵振东院士说。

在赵振东院士看来,育种家肩负着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四大责任。

端牢、端好中国饭碗,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和小麦打了50多年交道,赵振东院士清晰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和人的需求不断变化,科研创新的脚步要走在前面,“选一个品种要十来年,育种家要有前瞻性眼光和时代思维,不能生产上很急需了你还没有”。

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赵振东团队的年轻育种家曹新有育成的超强筋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44”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协同提高,加工品质得到加工企业的认可,可有效替代进口强筋小麦,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产中发挥重要的骨干作用。”赵振东院士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通用粉的“普麦”的品质广泛提高,但优质小麦产需矛盾仍未解决,“济麦44”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替代进口的用于高端配粉的新品种,在消费者主食消费结构和需求出现调整的当下,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现已连续3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我们中国人的饭碗里,不仅要盛满粮,更要盛好粮。我们有信心做好!”

赵振东院士认为,要加强对核心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创新利用,促进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推动我国小麦育种全面进入3.0时代。

在作物育种观念方面,要从“地适应作物”到“作物适应地”转变。“过去,不少审定的小麦品种属于传统的高肥水类型,资源消耗量大。如今,我们培育出“济麦60”等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在中轻度盐碱地上表现亮眼。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这方面资源的搜集、筛选和利用,培育出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品种,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品种支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新产能。”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赵振东院士认为,在育种方面,应更加注重品种的稳产、节水、抗旱、抗穗发芽、抗倒春寒能力,培育出政府愿意推、企业愿意卖、农民愿意种的放心好品种。

(大众新闻记者 王亚楠 贾馨儒 统筹 马玉峰 王建 策划 齐淮东 娄和军) 

责任编辑:吕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