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象山: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

体娱场 | 2024-08-12 17:06:33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刘宜庆

“靠近着露场的一座高楼,全是巨石筑成的,那就是巍巍峨峨、雄立山顶的观象台。台分七层,置身在这大楼的最高一层,放目四瞩,似乎是山外青山水外水。初看好像山包着海,再望又好像海连着山,真是山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在平地看青岛,只能看到一隅,只能看到一面,只能看到一角,居高临下,整个胶州湾内的全景,如收眼底,即湾外来往航轮,也可一望不遗。远望崂山,峰上有峰,峰峰高插云天,近看全市,绿树红花,形成了一个美丽无比的人间乐园。南对小青岛和前海栈桥,北望沧口和后海,汽轮如织,帆船似梭,海鸥飞翔上下。观象山是屹立在市区的中心,观象台又是建筑在观象山的山顶上,大有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形势。”

这是黄哲渊女士《观象山俯瞰》文中的一段,在观象山俯瞰青岛风景,把画卷徐徐打开。站在观象山上观万象,人间万象俱收眼底。站在观象山上观风云,历史风云俱入襟怀。

黄哲渊在抗战胜利后,与夫君芮麟来到青岛,居住在观象二路4号。黄哲渊在青岛观象台工作,与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的居所观象二路7号临近。王彬华主编的《青岛市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就刊发了黄哲渊的这篇散文《观象山俯瞰》。

观象山不仅可以观天象,观赏山海风光,还可以观青岛的历史沧桑。观象山是一座标记了科学的小山,海拔75米,并不高,但在青岛的科学史上占据顶峰。一百年前,中国气象学会就诞生在观象山。要说这段历史,还得从观象台的历史说起。

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如今的馆陶路1号设立了一座简易的气象观测点,用以“为海港业务及船舶航行之发展”而收集青岛的气温、风力、潮汐等气象资料。

1905年,观测所搬迁到了当时的“水道山”上。1912年,一座城堡式样的7层高楼建成,雄踞观象山巅。建有花岗岩砌塔楼,呈“凹”字形城堞式。城堡之上,安装探向天空的天线和仪器,测候问天。

1914年日军侵占青岛,观象台也被改名为“青岛测候所”。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但日本人以中国缺乏天文气象人才为由,拒绝交回青岛观象台。

1922年12月10日傍晚,竺可桢抵达青岛,他和蒋丙然来接收青岛观象台。竺可桢亲历接收青岛的种种情形,记录了在青岛的各种见闻。对于日方拒绝交还观象台的借口,竺可桢一针见血戳破:“至于人才方面,就目前而论,立即可办到。接收手续,以余之观察,不出十日可了事也。”

1924年,青岛观象台正式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为团结国内气象界同仁,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人共同发起的中国气象学会,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观象台成立,竺可桢被推选为理事会理事。回归后的观象台迅速发展,1928年这里成立海洋科,宋春舫任科长。我国的海洋科研工作由此起步。

1931年,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在观象山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并于次年引进了法国生产的天文望远镜。观象山增添了观测天文的建筑,“穹台窥象”成为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十大景点之一。

风云激荡,蒋丙然、宋春舫、王彬华、王铎、孙寿甡等几代科学家在观象山留下发愤图强、科学报国的身影。

2004年10月,金风送爽,也送来一个好消息: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90高龄的海洋气象学家王彬华获得国内气象领域首次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国气象终身成就奖”。这不仅是青岛海洋学家获得的殊荣,也是观象山的荣耀。

观象山上,白云苍狗,见证青岛主权更迭的那栋高耸的石头楼傲立苍穹,圆顶天文室迎来几代人“穹台窥象”,那架射向太空的天文望远镜,面对日月星辰讲述着人间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