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情结背后的国力之争
捞舆 | 2024-08-13 12:25:32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张兆友
北京时间8月12日凌晨,巴黎奥运会大幕落下。“中国金牌榜并列第一”的话题也在热搜榜上挂了一整天。
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积极向上、阳光自信的风采,最终勇夺40枚金牌,创造境外参加奥运会最佳成绩。
从参赛项目数量,到金牌总数和质量,再到金牌项目覆盖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成绩特点,那就是“突破”。
尽管中国早已过了需要金牌才能赢得自信心的年代,也无需用奥运金牌在国际社会上找所谓的“存在感”,但国民的金牌情结仍贯穿奥运始终。尤其是中美的金牌榜首之争,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悬念,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人“反思”我们还逃不掉“唯金牌论”思维的同时,欧美国家“人均金牌榜”等五花八门的排名也在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可见,西方世界也没有“松弛”到不在乎金牌的地步。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金牌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综合国力的一种反映。
从1984年在洛杉矶斩获首金,到2024年在巴黎斩获40金。40年间,一代又一代奥运健儿的拼搏和汗水,见证着中国竞技体育勇攀高峰的历程,成为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40年前,许海峰用氧化得“长了毛”的子弹参赛,眼馋欧美强队的优良装备;40年后,中国队“自己带空调进奥运村”,成为诸多外国选手羡慕的对象。
40年前,中国运动员很少能接受外国记者采访;40年后,“小孩哥”“小孩姐”们面对镜头自信洒脱的姿态,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40年前,我们制定了“小巧难女少”的参赛战略,优先发展那些市场价值较低的“边缘”“小众”项目;40年后,我们已经可以在田径、游泳、网球等欧美人的“后花园”里,与世界最先进水平拼杀了。
这与中国崛起的历程有相似之处。1984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我们缺乏工业基础,缺乏消费能力,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和低端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今天,我们不仅杀进高端制造业赛道,甚至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总量也稳居世界第二。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可以说,中国体育的奥运征程,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开启。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辅相成、同向同行。
正如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周进强所言: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根本在于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富强,基础在于中国大地蓬勃开展的体育运动,巴黎奥运会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一次集中展现。
其实,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金牌背后的国力之争,还有更深的渊源。
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古代奥运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而是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国力”竞赛,是贵族彰显优越性的一种手段。
到了今天,我们不仅会看各个代表团的参赛人数和综合成绩,也会比较各枚金牌的“含金量”,还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培养体系、科技配套等方面对运动员的支持。
即便是在金牌之外,我们依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对比。比如主办国在开幕式上所展现出的文化软实力,各国运动员面对媒体时展现的个人魅力,奥运赛场上各国品牌的曝光度,等等。可以说,奥运会不仅是一场关于“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也为各国展现综合实力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
而这一切,似乎和古代奥运会的本质遥相呼应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