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甜食老得快,试着这样科学减糖
科普 | 2024-08-14 10:54:32原创
黄鑫 来源:大众新闻
奶茶、蛋糕、冰淇淋……这些甜食是许多人的最爱。尤其是甜食爱好者,吃点甜的食物会让人感到开心。不过,千万不要忽视糖的危害,被国外人为隐瞒了几十年!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爱吃甜食确实会加速衰老,尤其是这类人!健康时报寇晓雯 摄
爱吃甜食会加速衰老,尤其是这类人!
2024年7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学会杂志》子刊网络公开版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糖摄入量越多衰老得越快,即使糖摄入量只增加1克,都会加速衰老。而如果采取健康饮食以及减少糖的摄入可延缓衰老,尤其是中年女性!
研究截图这项研究纳入了342名女性参与者,从她们9岁、10岁一直跟踪随访到中年。分析发现,较高的糖摄入量会加速衰老。即使每天多摄入1克糖,也会导致身体的生物年龄显著增加。过去关于糖分摄入与衰老之间的研究较少,这项研究首次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向公众明确指出:减少糖分摄入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还可以减缓衰老过程。
健康时报图
糖的危害被人为隐瞒了几十年!
你知道糖的危害吗?这一真相被国外商业操纵,人为隐藏了几十年!2016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员,在翻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糖的危害被国外人为隐瞒了50多年!
随后,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发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成叙事性案例研究,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上。
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截图
原来,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向三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支付了约5万美元的赞助费,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淡化糖的危害,将冠心病的罪魁祸首指向饮食中的脂肪。2017年研究人员再次发现内幕文件,是1968年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一项以“259”为代号的动物研究项目,此研究已经初步验证了糖的危害,这出乎意料的研究结果让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无法接受,于是他们终止项目资助,以至于最终的研究结果也从未公布出来。2012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学家罗伯特·卢斯蒂格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共卫生:糖的毒性真相》的文章指出, 糖的危害与烟酒相当,糖符合酒精的四个特征(易获取性、毒性、潜在滥用性、社会负面性)。文章认为,糖能够像烟酒一样,使大脑产生依赖。糖还会干扰体内与食欲有关激素的分泌、运输和信号传导。冰糖,健康时报图
减糖控糖,重点是少吃这种糖!
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龋齿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可以说从上到下毁全身!糖可以说是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无处不在,我们真正需要少吃的是——添加糖!这种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也就是“坏糖”。主要来源于含糖饮料、零食及烹调时加入的白砂糖、蔗糖或果葡糖浆,而不是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更新的营养指南中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每天。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日常糖的摄入量远远超过这个量。想要减糖、控糖记住这4点:1. 少吃高糖类零食高糖类零食的典型代表就是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蛋糕、膨化食品、蜜饯等。在选择零食时,要看配料表,如果糖类(白砂糖、红糖、黑糖、果葡糖浆、葡萄糖、蜂蜜、麦芽糖等)排在配料表靠前的位置,说明含糖量较高。 建议大家一定要少吃。健康时报图
2. 少喝含糖类饮料奶茶、含糖饮料很多人都爱喝,这也是添加糖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建议大家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用白开水、茶水替代饮料。
每100毫升含糖饮料中的糖含量3. 少吃高糖的菜肴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糖醋鱼、咕咾肉、锅包肉、红烧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西湖醋鱼、番茄炒蛋都是含糖量较高的菜,尽量少吃。同时在外就餐也要少点。4. 少吃含糖的酱料
很少有人关注日常吃的酱料也是含糖较多的,比如甜面酱、番茄酱、番茄沙司、梅子酱、蛋黄酱、千岛酱、蜜汁芥末酱、沙茶酱、巧克力酱、各类果酱等也都是高糖的。
我们该如何科学减糖?
01
重建大脑奖励系统
我们可以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比如重复地获取新鲜食材,仔细品味;重复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喝含糖饮料。重复做这些,会让你记住这个循环,逐步改变大脑的奖励系统,助你慢慢脱离糖瘾。
02
选择递进式减糖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含糖量的食物,逐渐从高糖食物慢慢转化到低糖食物。比如爱喝咖啡的人可以喝含糖、含奶咖啡,再慢慢转化到喝纯咖啡。
03
避免情绪化进食
人有某些情绪时,会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正在靠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那就不妨先尝试一些正确的情绪疏解办法,比如看书、跑步。
04
减少精加工食品
选择低脂高纤维、低血糖负荷、饱腹感强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粗粮、全麦面包、玉米、紫薯等。合理搭配一餐,吃够蛋白质,减少饥饿感,提高基础代谢。学会看配料表,不主动喝含糖饮料,尽量选择新鲜、低糖水果或是含有天然甜味剂的甜味产品来满足对“甜”的感受。
资料来源:杭州市医学会订阅号 健康时报
(大众新闻记者黄鑫 实习生 张方媛 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