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十五”,一起读懂中元节
鲍福玉 来源:大众新闻
2024-08-18 10:49:21原创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与“十五”这个数字结缘的节日不少。其中,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佳节。然而,在古代中国,还有一个“十五”非常重要,在一些地区,它的地位甚至仅次于春节,这就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那么中元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中元节在民间又有七月半、盂兰盆节、鬼节的称呼,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鲁汉介绍,中元节的名称来自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天、地、水的“三官信仰”。天官主天界,为赐福之官;地官主地下,为赦罪之官;水官主水中,为解厄之官。到了北魏时期,“三元说”正式出现,以正月、七月、十月的望日为“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七月十五被定为中元地官的赦罪日,《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虽然在民间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比较可靠的说法,还是起源于古代的荐新祭祖。《礼记·月令》中记载: “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意思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天子会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而类似的说法,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有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也就是说,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会为祖先奉上新收获的谷物、瓜果、粮食,感谢祖先神灵庇佑丰收,并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谓之“秋尝祭祖”,俗称“做七月半”。
而随着佛教传入国内,七月十五又被赋予了浓厚的佛教色彩。《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俗道悉营盆供诸寺。”每逢七月十五,佛教举行盂兰盆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定制。“盂兰盆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鲁汉说,佛弟子目莲之母不信佛法,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目莲在入定中用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跑去问佛,佛让目莲在农历七月十五具五味百果以供养十方大德。后来,这种仪式便成了佛教的岁节仪规。“无论是秋尝祭祖,还是地官赦罪、目莲救母,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感恩,所以在演化的过程中,七月十五也逐渐发展成了佛、道、儒共同的节日,变成一个以悼念亲人、救度苦厄、祈求来年丰收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鲁汉说。
“到了宋朝,中元节变成了更为盛大的节日,不仅需要提前数日准备,节庆活动甚至要从七夕开始持续九天。”鲁汉说,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时,中元节,先数日,市井买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此外,太祖、太宗时期,中元节开封城要依上元之例,张灯三夜。而到南宋,中元节也逐渐演变为全民的节日,整个节日以祭祖为中心,包括焚烧纸衣纸钱、祭告秋成、亲友聚会、放河灯、度恶鬼、表演目莲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至中元夜,水中河灯数以千计,灿若星辰。
在山东地区,旧时中元节的习俗也颇具特色,在这一天,人们会为祖先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各种食物、酒水、纸钱等。同时,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仪式,如上香、念经、焚烧纸钱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山东人还会在祭品中特别准备一些当地的特色食品,如大饼、饽饽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中元节的活动既有人家祭祖扫墓,也有寺院做盂兰盆会,也有将祭扫与放河灯兼而行之者。祭祖采用的供品基本上都是时令瓜果、麻谷和肴酒,有的地方讲求以素馔享先。鲁中及鲁东在祭品上尤为讲究,如荣成“旧历七月望,为中元节。是日荣县人家皆祭祖先,祭品为饽饽、肴馔、水果等物。其不可缺者为西瓜,故贩西瓜者,其日必高抬价值。晚间致祭时,将西瓜割成无数齿,名曰西瓜山,红瓤黑子,布于案上。祭毕,合家分食果品。”沿海、沿河地区,除白天祭祖外,夜晚还要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放海灯、放河灯,仪式隆重而热闹。
中元节祭祖以鲁中地区如淄博、济南莱芜为典型。明嘉靖 《莱芜县志》中有“中元,祀先,悬麻谷”的记载,而在清康熙《莱芜县志》中的记载表明当地七月十五的节日习俗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莱芜中元节习俗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以孝亲和家庭团聚为节俗特征,并在传承群体中形成独特的节日习俗。人们在节日当天举行“请家堂”“送家堂”“家庭聚餐”等活动。中元节习俗在莱芜区传承和发展,重要意义在于“尊敬老人,教育后人”,促进家庭和睦。
如今莱芜中元节习俗在当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且传承从未间断。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济南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李胜华认为:“中元节几百年来能够盛传不衰的原因就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它是一个传承孝德文化的习俗,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教育功能也比较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中元节的庆祝活动逐渐减少,但其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仍然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色彩。”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李涛教授认为,中元节能够长期传承,离不开敬祖尽孝的核心内涵,而近几年,多地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充分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中元节起源于古代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感恩,强化了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而中元节习俗中的“请家堂”、“送家堂”等活动,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尊敬,是孝文化在民俗节日中的具体体现。节日期间,家人团聚一堂,共享美食,交流情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而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可以剔除传统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倡导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元节的纪念活动中来,共同挖掘和传承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责任编辑:鲍福玉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