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 | 身披圣洁白衣,点亮患者治愈之路: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优秀医生展示
医苑 | 2024-08-19 18:15:12原创
江海峰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身披圣洁白衣,脚上仿佛踩着风火轮,他们在疹室和病房间穿梭。在手术台上,他们与时间赛跑,为无数患者按下生命的重启键;在学科建设上,他们孜孜不倦,埋头钻研,只为让患者获得最好的就医体验;面对患者时,用春风化“语”缓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安……他们就是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的三位优秀医生。一年一度的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三位医生。
张小涛:精准放疗与MDT融合 点亮肿瘤治愈之路
张小涛是青岛中心医院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科主任兼日间诊疗中心主任,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青岛市重点病种MDT团队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人才评审专家,青岛市攀峰学科骨干和青岛市肿瘤学科带头人。专注临床肿瘤29年,擅长整合局部和全身肿瘤治疗手段,以PFS和OS的结果为导向,综合应用精确放化疗、靶向免疫、心理和营养等新技术和新设备解决疑难杂症,在脑转移瘤诊疗和精准放疗(SBRT/SRS,速锋刀)上的临床经验尤其丰富。2007年,他率先在青岛市开展立体定向放疗,带领团队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和实践,创立了独有的OSB放疗技术,与不断迭代升级的靶向药物、新型免疫药物和抗血管药物等手段结合,进行创新的多学科整合治疗,在疑难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2012年3月,张小涛在山东率先协调组建了日间疹疗中心,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践。他表示,之所以倡导这种新模式,是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和三甲医院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的紧俏催生的。探索日间化疗进入医保支付的新模式,实现了医保、患者和医院多方共赢的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来,青岛市中心医院日间疹疗中心每年出院患者超6000人次,2023实现了1万余人次的收治。在张小涛的带领下,青岛市中心医院日间诊疗中心成为市社保局首家肿瘤日间诊疗试点单位、市医改示范窗口,长江以北首家肿瘤日间化疗病房,全国日间化疗病房工作建设典范。
张小涛长期热心科普公益。通过媒体发声、社区宣讲和防治现场,将肿瘤防治的基本知识科普到最需要的人。2007年,他带头创建全国示范化健康教育基地——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基地。秉承“癌症可防可治”、“预防胜于治疗”、“一人得病全家受教育”的科学理念,创新互动方式,为居民传播肿瘤防治的知识,倡导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鼓励进行肿瘤筛查。多年来,张小涛宣讲210余场,宣教群众7000余人次。同时,他还负责“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实现流行病调查近10万人,临床筛查2.3万余人次。他带头的青岛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组连续四年获得“山东省先进项目组”称号,多次获得“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年以来,张小涛团队在核心期刊和SCI等文章30余篇,并获发明专利4项,并参与撰写多个肿瘤诊疗指南,如《中国恶性肿瘤日间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和《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同时主持CSCO课题和CACA课题多项,其他课题研究10余项。2020年,他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带领科室成为中国肿瘤营养基层500强和全国规范化营养治疗示范病房。
于波涛:与时间赛跑,无数次按下生命重启键
于波涛生于1982年,现任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是青岛市优秀民盟盟员。自2006年入院来,他一直为医院辛勤耕耘,在急诊急救领域表现卓越,凭借精湛的技能和无私的奉献,成功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曾获青岛市卫生系统优秀志愿者、工人先锋及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2024年初的一天,青岛市瑞安路急救站接诊了一例猝死患者。患者在打羽毛球后回家时,突然出现胸痛。当家属发现时,已陷入意识模糊的状态。在呼叫120的过程中,急救人员通过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怀疑其心脏骤停,立即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当他们赶到患者家中时,患者生命迹象全无,心电示无电活动。经过中心医院瑞安路急救站的紧急处理,患者曾一度恢复过意识,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然而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患者再次出现心跳骤停,后经近一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仍未恢复意识,家属一度考虑放弃治疗。
但于波涛内心还想“再试试”。在与家属进行了一番沟通后,于波涛决定为患者在时间窗内进行冠脉造影手术。经过一番忙碌,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前降支开口完全闭塞,经过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后成功开通。仅仅7天时间便痊愈出院。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于波涛的科室里上演。面对猝死或意识不清的患者,他作为急诊人、铅衣人,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前去进行急救。在每次培训中,他都会反复强调:只要伸出你的双手,就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自2015年起,于波涛便追随尹作民主任共同探讨胸痛中心体系的建设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他负责文件数据的整理以及秘书的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始终坚持不懈。胸痛中心并非孤立存在的科室,而是由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和ICU等多个科室紧密协作,共同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努力的体系。时间在此体系中显得尤为宝贵,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他需要精准协调多学科的合作,明确每个学科、每个人的职责分工,以最快速度节约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生命并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
2016年9月,青岛市第一个胸痛中心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成立,2017年9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成功获得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认证,成为青岛市首家、山东省第四家荣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并在次年荣获全国胸痛中心质量控制铜奖。随后,于波涛在国家胸痛中心担任了暗访专家及现场认证专家工作,助力周边省市胸痛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家医院受益。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建有21家符合国家标准的胸痛中心和110家胸痛单元。2017年至今成功救治了86600余危重患者的生命。胸痛单元的广泛成立对于提升胸痛救治体系的密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实现了胸痛救治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确保老百姓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获得优质的急救资源,无数次按下生命重启键。
谭政帅:有深度也有温度,撑起女性健康保护伞
谭政帅是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青岛市乳腺癌筛查质控中心副主任,致力于乳腺癌筛查工作十余年,擅长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在同事眼里,他是身先士卒的学科领头羊,在患者眼里,他又是鞠躬尽瘁的好医生。他曾获2020及2024年度山东省早诊早治先进个人、2024年度青岛市早诊早治先进个人、青岛市中心医院十佳医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细分亚专业的发展模式下,谭政帅带领团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打造了“专、精、特、新”的乳腺影像亚专业。对标全国乳腺影像主委单位,开展了乳腺疾病相关的所有影像学检查,包括8大项11小项。其中,超声造影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是青岛市开展最早的,钼靶下的导管造影是全省开展例数最多的。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青岛市中心医院成为青岛市单体医院乳腺影像检查人次最多的单位。
为提升患者就医的便捷度和满意度,谭政帅对科室工作进行了科学化管理,并开展了多项创新性举措。他将隶属于不同科室的乳腺钼靶、超声、穿刺活检融合到一起,最大化发挥各检查的优势,提高了乳腺疾病诊断准确率,也大大缩短了就医时间。该科室也因此成为山东省首家集乳腺超声、钼靶及穿刺活检一体化的诊疗机构。2023年,这种一体化模式被青岛市卫健委列入青岛市乳腺癌筛查质控方案中,在全市推广,受益者超20万人次。他的文章《乳腺超声、钼靶、穿刺活检一体化诊疗在农村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案例《推进乳腺超声、钼靶、穿刺活检一体化诊疗》在全国2022创新科技赋能医管案例大赛——影像未来中表现出色,荣获三等奖,在2021年医院首届PDCA持续改进项目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十余年里,谭政帅致力于打造“影像智能化、质控数字化、诊疗一体化”的乳腺癌筛查新模式,把好筛查的技术关。2022年和2023年两年间,他实地走访各筛查单位60余家。通过走访调研,他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了多种培训模式,成立了青岛市乳腺癌筛查实训基地,对全市参加乳腺癌筛查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实操实训。青岛市第一届乳腺癌筛查实训共收到35家单位、122人的报名,切实提高了基层乳腺癌筛查单位的业务能力。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市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较此前提高了19.9%。
谭政帅还牵头成立了乳腺影像疑难病例会诊,为乳腺癌筛查工作中的疑难病例、高度怀疑乳腺癌的病例、乳腺X线与超声诊断不符的病例提供质控中心专家会诊,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院的乳腺疾病的诊疗水平。他还持续帮扶各乳腺癌接诊机构优化筛查流程,创新性地打造了基层医疗机构乳腺疾病的MDT团队。依托市质控中心的建立,他将积极打造青岛地区的乳腺影像分级诊疗模式,计划完成41家医疗机构的线上阅片、线上审核、线上会诊、线上质控,将辐射青岛90%的区域,为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保健护航。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通讯员 马华)
责任编辑: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