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来源:大众新闻
2024-08-20 17:18:24
青年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告诉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把“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载体和途径,通过学龄支教与银龄陪伴、专业所长直接式助农、送技下乡间接式助农三种典型实践样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应时代脉搏,紧扣专业所长、地方所需和百姓所想,让青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厚植爱国情、树立报国志,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以学科专业融入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学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样态主要包括:
学龄支教与银龄陪伴实践样态。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乡村支教和陪伴,通常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弱。参与乡村学龄支教与银龄陪伴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乡村地区的真实情况,体验为他人付出的喜悦和幸福,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和服务,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乡村支教和陪伴实践服务为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带来了慰藉和欢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服务村地的老人的精神生活,帮助留守儿童提高暑期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依托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红嫂精神的乡村热土,看望老红嫂、老党员,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专业所长直接式助农实践样态。“专业所长”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授人以鱼”可以生动描述专业所长直接式助农这一典型实践样态的内涵。电子商务专业师生“主播”们通过直接平台带货的方式,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直接帮助农民带货销售,感悟“脸上有汗、手上有茧、脚上有泥、心中有爱”劳动教育理念。
送技下乡间接式助农实践样态。“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的送技下乡,是指学生将专业技能和知识带到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学校通过“送教下乡·送学到人”方式,常规化开设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朋友讲解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基本技能,近年来,举办各类农民电商培训班10余期,培育“直播带货”本土主播500多名,帮助沂南县销售贝贝南瓜等名优农产品100多万斤。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描绘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通过多年“第二课堂”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的开展,参加师生人数和规模不断增加,也整理出以上三种典型实践样态模型。学校通过分析以上不同典型样态运行机制特征,总结经验,访谈分析,从专业对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赋能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是增强“第二课堂”专业对接,推动乡村产业富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始终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涌现出新的业态和模式,中职学校“第二课堂”要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性,精准对接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迭代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经济基础。一方面,“第二课堂”专业直接对接企业。职业院校应基于与企业供需耦合的基础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大涉农类活动的投入,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培育地方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第二课堂”专业精准对接产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布局相匹配,“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如此,既要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定向输送人才,更应考虑农业前瞻发展推进专业创新建设,打造“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形成 “专业—企业—产业”共生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课题组所在学校的电商专业学生成立的“电商助农志愿服务队”的 “主播”们通过直接平台带货的方式,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直接帮助农民销售沂南县优质农特产—小贝贝南瓜,利用数字化营销方式打通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富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扶农。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坚持夯实乡村的精神文化之基。一是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地方乡村的特色文化意蕴,因地制宜开设特色第二课堂活动, 厚植人才的乡村服务情怀,培育地方文化技艺传承人。 例如, 我校通过“剪纸”社团开展的特色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技艺传承创新发展。二是职业院校第二课堂与地方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送文化”进村。例如,以“文化大讲堂”“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形式,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塑乡村文化精神内核,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 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植入农民精神世界,将文化种在农民心中,富足农民的精神食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例如,课题组学校的守望童心支教志愿服务社团已连续开展志愿服务7年了。他们走进沂蒙山的偏远乡村,为孩子们带来“七彩课堂”:红色课堂教唱红歌、讲红色故事,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橙色课堂讲授传统文化,增强历史文化自信;蓝色课堂传递安全自护知识,通过警示案例和自护教育为美好童年保驾护航;黄色课堂畅谈梦想,启迪心海之航向;青色课堂主题阅读,探寻书香中的一方风景;紫色课堂户外素质拓展,感受团队的力量;绿色课堂分享环保常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认识绿色生活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社团的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兴趣特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携手共筑健康、快乐童年,助力乡村文化繁荣。
三是赋能人才培养,促进乡村人才强农。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职业院校通过教育为乡村培养更多愿扎根农村、懂现代农业的技术型人才,赋予乡村农民自身“造血”功能,阻断贫穷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农村农业培训模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为农民提供可选择、能选择的因材施教、分类施策的职业培训,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使得农民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育一批愿留、能留的本土化农村“土专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准专业设置,联动政府、企业与乡村,定向培育乡村所需农技人员,为乡村提供“懂技术、有情怀、会经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外,职业院校应主动聚集并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依托地方资源搭建多样平台,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聚集人才。
四是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组织助农。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组织主要是指农村基础组织、农村自组织、集体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组织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打造一支优秀而又高效的乡村组织队伍。因此,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职业院校借助产教融合优势,将课堂设在田间,通过培训培养为乡村提供一批“懂农、爱农、 惜农”的人才队伍,激活乡村组织生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联合乡村教育中心开展乡村干部培训,通过优秀乡村干部发挥辐射效应,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自治能力,振兴乡村组织。例如,职业院校要锚定乡村治理变化需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督促计算机专业社团将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提升乡村群众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缓解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畅通村民发表意见和沟通交流的可行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
近年来,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青年师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者师生也曾多次获省市级表彰,“青春财校”电商助农社会实践队2022、2023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实践团队。在获得荣誉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学校不断探索和优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以期能够形成对本校以及对省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同类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大众新闻 庞润泽)
责任编辑:潘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