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师生走进边境一线 挖掘民族团结有形有感故事
来源:大众新闻
2024-08-20 19:15:32原创
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31日至8月7日,“石榴籽•祖国行”山东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走进红色文化基地、采访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开展中塔巡边护边实践、深入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一系列活动。
在喀什博物馆的参观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喀什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大家看这件北朝三耳压花陶罐,造型庄重,纹样精美,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喀什多元文化荟萃的历史”……通过聆听讲解、观赏文物、细阅图文等方式,实践团成员理解自古以来喀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也根植在每位成员的心灵深处。
在喀什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学习“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先进事迹,并与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进行了深入交流。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纪念墙上每张照片、每项荣誉背后的故事,讲述祖孙三代70多年以来担任护边员的奋斗岁月。
“奉献,忠诚,坚毅”,这是对护边员最真实的形容。“这些最可爱的人将自己的青春风采写在壮丽山河间,他们热爱祖国、坚守边疆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实践团成员表示,要铭记守边护边员的英雄事迹,努力传承并弘扬红色护边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人正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进行交流。阿尔曼江·阿迪力 供图
瓦罕走廊,历史上是中亚、南亚文明与华夏文明往来的交通干线,也是古丝绸之路南线最关键的路段。实践团成员来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在当地警官的介绍下了解有关瓦罕走廊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戍边故事。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戍边往事,让实践团成员思绪万千,驻足流连。
介绍过程中,一面留言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祖国各方同胞对排依克派出所的留言。“高中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变成现实在眼前展开,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实践团成员拿起笔写下对戍边卫士的敬意。
图为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彭警官为实践团介绍珍藏图书。阿尔曼江·阿迪力供图
随后,实践团在警官们的引领下沿着中巴、中塔边境线开展巡边实践。海拔四千多米,含氧量大约10%,实践团成员走过庄严而漫长的边境线,体会护边员的日常工作。“每年除6-8月外,瓦罕走廊基本处于大雪封山期,到时我们会徒步进行巡边,两天两夜回不来是常有的事。”当地警官介绍道。
“在祖国边境线留下自己的脚印,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我们要持续探寻一代代守边人在界碑上留下的故事,让更多的青年了解祖国边疆的壮美,感受祖国国力的强大。”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牢记戍边人的嘱托,心怀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不断激发守护祖国边疆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实践团成员来到龙吉克家族“家训石”旁,当地警官向实践团讲述家训石来历及龙吉克家族戍边故事。石碑是龙吉克·卡德尔的父亲继承爷爷的遗志树立的,石碑上用少数民族文字刻着“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爱国守边一辈子”的护边誓言。
图为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彭警官为实践团介绍龙吉克家族“家训石”。阿尔曼江·阿迪力 供图
在墩巴格村村委会的组织下,实践团成员与近500名村民进行交流,了解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学习状况。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以国旗下宣讲、介绍宣传手册、采访调查等方式与当地居民进一步互动宣传普通话,提高民众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团成员还为墩巴格村的学生们带来精心策划的“推普”课堂,结合歌曲、应用场景、朗诵等多种形式开展趣味教学,把普通话融入更多场景。
图为实践队与墩巴格村小朋友的合影。阿尔曼江·阿迪力 供图
本次调研实践活动,增进了实践团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直观地感受到戍边卫士在这片民族团结的沃土上为保卫祖国边疆、守护人民安宁作出的突出贡献。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不懈努力。
(通讯员 祎如罕 张远)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