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处暑节气至,夏季渐渐走向尾声,夏秋交替如何养生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8-22 19:53:30原创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北京时间8月22日22时55分将迎来处暑节气,“三伏”将尽,凉爽愈加明显。即使在被酷热“折腾”了一个夏天的南方,新凉也会大胆地现身。
常年此时,北方暑气渐退,酷热难耐的日子接近尾声;南方高温最盛阶段已过,但余威尚存,“秋老虎”不时反扑。为适应季节变化、庆祝丰收,民间有吃鸭子、出游迎秋、举办开渔节、拜土地爷等习俗。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说,二十四节气中带“暑”字的节气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小暑、大暑和处暑。处暑,即所谓的“出暑”,标志着夏季渐渐走向尾声。
不过,今年“三伏”的天数多、时间长。7月15日入伏,8月24日出伏,整整四十天期间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虽然出伏在即,但不少地方气温并未下行,依然暑气蒸腾。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些民谚或俗语生动描述了处暑后的天气特点。但当时令的指针来到处暑,人们还是会大出一口气,毕竟,这期间虽仍会再热上不多的日子,但由热转凉却是天气变化的主基调,天地间那一派舒爽就要来到。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秋风渐起送清凉。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热转凉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常年此时,北方多地昼夜温差加大,长城以北多地陆续进入秋高气爽的时节;南方则暑热未消,长江中下游一带高温余威尚存,小心“秋老虎”出没。
处暑这样过:办开渔节吃鸭子 庆祝丰收防秋燥
夏未央,天渐凉。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我国多地昼夜温差加大,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此时秋意渐起,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事活动较为繁忙。人们常以吃鸭子、出游迎秋、举办开渔节、拜土地爷等习俗来适应季节变化,庆祝丰收的到来。
随着天气由热转凉,秋燥明显,在饮食上也更注重滋阴防燥、健脾祛湿,比如吃鸭子。鸭肉性凉,能够滋阴润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在我国,民间就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在北京,许多人选择在这一天吃一道享誉天下的美食:北京烤鸭。
而在江苏南京,很多人会安排上一份味甘性寒的盐水鸭。除鸭子外,很多居民还会吃茭白、秋葵等蔬菜。
此外,南京还有着“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传统民俗。当地社区将营养美味的盐水鸭端上社区食堂的餐桌,为居民送上美好祝福。
在广东广州,也有一个传统,就是喝凉茶,一杯凉茶下肚,清热又降火。
据介绍,传统凉茶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药材的切割研磨、称量、浸泡、入煲、加水、熬制、存贮共7个基本步骤。每到处暑节气,当地很多人都有喝凉茶的习惯,认为入秋要吃点"苦",有利于降火、清热和润燥。
处暑有三候,第三候为“禾乃登”,这意味着处暑时节农作物开始成熟,农事繁忙的阶段来临。正值秋收之际,民间会举行各种仪式拜谢土地爷。例如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旗幡插到稻田中央表示感恩等。
处暑正是农事活动比较繁忙的时期,大规模娱乐性的民俗活动几乎没有。我国沿海地区会举办开渔节,此时海域水温适宜,鱼群聚集,是捕获海鲜的最佳时机。人们常以盛大的仪式欢送渔民出海,庆祝捕鱼季的到来。
除了农事风俗,处暑节气也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在经历了漫长而“热情”的夏季,天气变凉爽之后,人们更愿意外出游玩,因此民间还流传着“出游迎秋”的习俗。
秋光可期 处暑养生秘诀记住这些要点
处暑一到,我们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早睡可以调养人体阳气,而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这对于预防秋季的“秋乏”现象尤为重要。专家建议,大家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有条件者,还可以适当安排午睡,以充分保证精力的充沛。
在生活习惯上,处暑节气内,大家不宜再过度贪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以防受凉。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而伤及脾胃。
在着装上,处暑节气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此时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
饮食调养方面,秋季燥气当令,燥伤肺,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因此,秋季饮食应以滋润为主,平时可选取百合、银耳、川贝、蜂蜜等具有润肺养肺、清热生津功效的食材,熬制为粥或汤水食用。同时,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有润肺清燥功效的食物,也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而煎炸、辛辣等食物则要少吃或不吃。特别是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更要小心食用,以免伤及脾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朱洪蕾 综合 新华社、中国天气网、天眼新闻等)
责任编辑:朱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