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洋火”往事——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7)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4-08-23 17:39:04
□董兴宝
提起“火柴”,上世纪70-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们,对这种当时被称为“洋火”的东西都非常熟悉,它不仅仅是生火的工具,还有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猜火柴棒游戏、玩火柴枪,甚至还有人用火柴棒掏耳朵....。而丹麦作家、诗人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那么,对于火柴,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或青岛的呢?国内最早的火柴制造厂又是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看看外国人撰写的书籍中,又是怎么记录了这些问题呢?
火柴传入青岛
德国人余凯思在其著作《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一书中说:19世纪末,经过胶州湾塔埠头出口陶器、丝绸、秸秆编织物和花生油等,进口货物则有欧洲的商品,如火柴和钟表等。
而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则说,在德国人占领时为止,在青岛、女姑口、沧口、沙子口和大鲍岛有一些中国商人定居,他们与沿海其他口岸进行商品买卖。出口商品是山东的煤、花生、核桃、豆饼、豆油、瓜子、粉丝、咸猪肉、可药用的山楂果、苹果、梨和其他水果;进口商品的交换范围并不大,除了棉制品和火柴外,欧制商品尚不为公众所熟知。
这说明在19世纪末期,从青岛出口的商品比较多,而进口的商品相对比较少,其中包括了火柴和棉制品。可见,当时的火柴已经传入青岛地区,而且是从欧洲进口过来的,公众已经熟悉这种外国火柴——“洋火”的使用。
到了1906年,火柴仍然是进口的重要商品,在当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在36个中国海关中,青岛海关收入已占第七位了。在进口商品方面,通过铁路由青岛输往山东省大部分地区的是诸如棉纱、棉织品、布匹、机器、农具、铁器、纸张、火柴和染料等工业产品,此外还有煤油、食粮、建筑木材、坑木等等。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胶济铁路开通后,火柴等更多进口商品,从青岛输送至山东更多地区。济南及山东更多地区,用上了外来的“洋火”。
对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鲍德威(David D. Buck,1936—)《中国的城市变迁》中提到,胶济铁路通车后,济南在商业上的重要性快速提升,在20世纪头十年,很多新的贸易品种出现。烟草、蜡烛、煤油、火柴和外国五金成为新的主要进口商品。
输入青岛及山东地区的这些火柴,具体都是来自哪些国家呢?
从资料上看,主要是德国和日本。比如德国人亥尔穆特·施丢克尔著作《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63年出版)中则说,19世纪以后,在德国向中国输出的商品中苯胺染料、衣针、毛料和军火占第一位。缝衣针、染料和火柴则是在1870年后才成为德国对华输出的重要部分,此外还有铅、小铁器、钟和蜡烛。
该书中还说,1874年经由汉堡向中国出口625万马克的毛织品和半毛织品、生铅、窗用玻璃、甜青和其它染料及火柴,而且火柴等商品,早在19世纪在六十年代中日本已经和德国形成激烈的商业竞争。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德关系史译文集》收录了〔英〕约翰·E·施瑞克著《德国势力范围的获得》一文,该文中提到:到1895年德国或许成为中国进口的第二大货源,一般估计德国应列于英国之后,大约9%的货物是由德国运来的。大部分德国货物都是些不贵重的消费品,如火柴、针、布匹等。
通过上述外国人的记载,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的知道火柴传入青岛及山东的准确时间,但大致上说,19世纪末期,火柴已经在青岛及山东出现了,只是未必能普遍使用,毕竟,依赖进口的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只能有少数人使用。
火柴的发明及传入中国
根据史料记载,1827年,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一种“引火棍”。随后,约翰沃克精简了制作流程,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盒火柴。随后,火柴随着外国传教士、使者和商人传入了中国。
1829-1842年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美国人亨特,他在其著作《广州“番鬼”录》中说,他乘坐“公民号”到达广州后,很生动的记载了当时迎接官员核查外国人入境证件的情景:
“将执照交给官员查验,他把官员带回船上,表面上是来核对实情,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递上一杯酒,以及送给这位官员几张信纸之后,我们发现这被认为是一种大的款待。我送给他一盒当时最新发明的火柴,他更是受宠若惊,离船时不停地说:‘请!请!’又祝我们‘顺风顺水’”
当时,火柴刚刚被发明和制造出来,属于新奇的东西,因此,在1929年时,美国人将“一盒火柴”送给清朝的官员,受到了欢迎,毕竟,这些新发明的火柴,比中国当时传统的取火方式更简单、更快速。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他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也记录了送给中国人“火柴”的情景。他说,到达湖南的时候,他送给当地官员一瓶科白兰地酒、一包火柴、一磅蜡、一块肥皂、一把小刀、一份带插图的报纸和一包缝纫针,包括火柴、白兰地酒等,都是欧洲带来的新奇东西,很受中国人的欢迎。
随着火柴这一商品传入中国,在国内也陆续建立起了火柴制造厂。据资料介绍,国内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1879年,由旅日华侨卫省轩投资创办广东佛山县巧明火柴厂,到了1900年,全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
青岛火柴生产
《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一书说,19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外国企业家在上海设立了一些中型和小型的工厂,如火柴厂、造纸厂和等,而日本的火柴则将所有的外国对手逐出了中国进口市场。可见,在19世纪,国内已经陆续开始自己生产火柴,而从外国进口的火柴中,日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青岛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火柴的呢?我们从《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找到了答案。该书详细记载了青岛及山东火柴工业发展的情况。
书中说,山东蓬莱人丛良弼,1913年集资20万元在济南开办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
而青岛的火柴生产起步于1916年,当时的日本大阪磷寸株式会社首先在青岛创办山东火柴公司。到了1925年,丛良弼投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29号筹建振业分厂,1928年投产开始生产火柴。到1934年,青岛有火柴厂13个,成为中国重要的火柴生产基地。
火柴,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但火柴的制作,需要用到硫磺或磷等有污染的化学用品,在漫长的历史上,火柴制作工人需要忍受着有毒磷的侵害,在当时受害者大多数还是妇女和儿童,让这种痛苦的、不可逆的侵害,在她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在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火柴制造过程中,造成了许多人身伤害事件,为此,曾在青岛定居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其著名的文言文著作《自西徂东》中专门强调:
“且凡为工作者,当求有益于身心者为贵,或有损于人之身者,不可漫然为之。试观制火柴、水银等项,均有药毒,日久则坏人.....,故今时制火柴者,俱有方法,而药毒可免滋侵。”正是他曾目睹了火柴制造厂的污染,才在书中写下了上述话,告诫人们必须防止火柴制作过程的药毒侵害工人身体。
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火柴厂已达150多家,进口洋火柴就成为了历史,国内使用国产火柴,“洋火”一次,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人们普遍使用各种打火机引火或点烟等,厨房炉灶等则使用“电子打火”。但火柴,依旧没有完全退出市场,在一些允许吸烟的酒店房间里,有时候会给客人准备火柴。未来的火柴会完全被打火机代替吗?火柴,会不会发展成“艺术品”而非日用品呢?我们拭目以待,也欢迎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