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节气|处暑, 一个“处”字藏智趣
青未了 | 2024-08-25 08:03:56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卢恩俊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里,处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节气名。带“暑”字的节气有仨,小暑大暑和处暑。小暑大暑表示热的程度,处暑则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凉的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那么为什么是“处暑”而不是“出暑”呢?
“出”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上古人们穴居在山洞里,一只脚从洞口走出来,就是“出”字的象形。而“处”字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作家江隐龙在《处暑》一文中说:“细细品味,其实处暑二字隐藏着一种无奈的浪漫。”窃以为,处暑的“处”字,应该是双重表达,也就是一字双关,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时的一种特有状态。在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上面,处字的形象是一个人倚着“几”休息的样子,几是古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的器具或搁置物件的小桌子。处字在金文里,象形为一个头戴虎皮冠的人倚“几”而坐的样子。古人家居时,习惯靠在“几”上,席地而坐,所以“处”的本义为暂时歇息,进而扩展为停止,故又引申为居住、栖息、安顿。靠在或坐在几上暂歇,这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把它的内在意义抽象化,就有安置、处置等概念化的意义,还有“处分、处理、调解”等含义。
回到节气的特点,处暑前一个节气曰“立秋”,立秋也叫交秋,交秋虽然意味着夏天把天气控制权“交给”秋天,但“夏”往往恋权,迟迟不肯将控制权完全交出,“秋”则立之不易。所以,这个时段的气候,依然暑气难消,人们把这样的天气叫“秋老虎”。这样难消的暑气往往纠缠至处暑,俗语说“处暑还是暑,还有秋老虎”,说明处暑暑气并非是马上“出”走的。顾铁卿在其所著《清嘉录》一书中,有一段对处暑的精彩描述:“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时节天气还很闷热,大概还要有18天的炎热。这时段因为暑气未尽,“秋老虎”杀出来,也会酷热难耐。我国北方气温虽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正午的太阳还是很毒辣的,特别是南方地区,一般还有一段“秋老虎”威胁的日子。这样的“秋老虎”,真会咬人的!
宋代诗人陆游经历“秋老虎”曾发出如此感慨:“毒热秋未衰,吾庐况浅迫。虽云日一浴,流汗沾衣帻。”诗中的处暑,其势甚至比三伏天还烈,尤其是在江南,甚至还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这便不免令人觉得讶异,处暑是不是起错了名字?其实,处暑名字的智慧就在这里,这个节气,是要和暑气相处一段时间的,也算炎热余暑的“处理、调解”阶段。
因为处暑的关键点是“禾乃登”,是黍、稷、稻、粱类等农作物走向成熟的节气,如农谚说的那样,“处暑禾田连夜变”。庄稼成熟迅速,也是需要一定温度的节气,所以处暑也算作“中庸”之道,在“处”的过程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让暑气伴随秋实的成熟慢慢离去,这就是几千年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智趣的见证。
你看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的诗句;“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不正展现出处暑与暑气和谐调处下的美好画境吗!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无影之水》《写在大地上的飞翔》《生命的汉字》)
责任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