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从穷山村到“绿富美”,蜕变之路“硕果累累”

地方法治 | 2024-08-27 15:12:26原创

羊文智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一个被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乡村,这里有悠悠碧水、如黛青山,还有宁静的田园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诗意画卷之中。正值暑期,记者漫步在芦南村的农场,品尝着山楂气泡饮,不远处,来这里研学的小学生们正做着手工DIY,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不断喊着“加油”。鸟鸣、溪唱、孩童声……为这个快要结束的夏天奏响了“田园交响曲”。研学爆火、民宿饱和、产品热卖……芦南村富民产业“多点开花”,乡村振兴“硕果累累”。近年来,芦南村被评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获得“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森林村居”“山东省省景区化村庄”等荣誉称号。

破茧成蝶,二十年来的“绿色蝶变”

“我们村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玉漏泉、有千年古刹云台寺,而这样一个有景有底蕴的村庄曾一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谈起20年前的芦南村,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说道。2004年之前,村民靠山吃山,村内遍布采石场、石灰窑,导致全村山林植被破坏严重,山体被采挖得满目疮痍,即便如此,村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1000元。

2004年,在外经商的贾虎平积极响应家乡号召,“临危受命”回村并于次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芦南村村民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奋进之旅。芦南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班子成立不久,便果断关停了采石场和石灰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实施封山造林行动。

“对于这个决定,许多村民起初是不配合的,因此村里计划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但村集体账上没钱,于是我个人捐出38万元,针对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助或者帮扶,最后顺利达成工厂关停目标。”贾虎平说。

“我们村要以绿色为底色!”2005年春天起,芦南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封山造林行动。“当时家家户户出义工植树造林,有的年轻妇女肩挑两个筐,一头坐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头放着树苗和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芦南村村民张诗贵回忆道。

通过连续三年山体绿化突击战和不间断的补种,芦南村栽种各类树苗120多万棵,绿化覆盖率从之前的20%上升到了80%以上,绿化面积超3000亩。“可以说,我们用汗水换来了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腰、山下泉水荡漾。”贾虎平说。随后,芦南村陆续建成15个拦水坝,并对云台寺及院内的摩崖石刻、石碑等相关文物进行了系统性修缮和保护。2013年,云台寺被评定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产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11年,芦南村已一片青绿,贾虎平又琢磨起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把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偶然间,一颗“小红果”打破了这个僵局。原来,芦南村历来有着种植山楂的传统,只是规模较小,种植技术相对受限,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于是,芦南村结合上百年山楂种植积累的经验,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山楂树,把“小山楂”做成了“大产业”。

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芦南村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弥补自身技术、人才、资源整合的不足。2018年,芦南村与某公司达成合作,构建起“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与企业的合作芦南村是甲方,村委会掌握主动权,避免了按照资本意愿简单甚至粗暴开发资源,而是依据村庄规划战略针对性投入资金,乡村产业开发更有计划性、方向性。

2019年,芦南村依托山楂种植特色产业优势,规划了“云台山田园综合体”。历经两年的建设摸索,2021年,芦南村建起智慧温室、车厘子温室、山楂加工厂,自主研发山楂酵啤、山楂棒糖等健康食品,发展亲子采摘和手工DIY 等服务,积极探索“农事+康养”新型养老产业,并作为试点挂牌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我们在村里的山楂体验园里设置了农事活动体验区、山楂美食手作区、网红帐篷露营区,特别适合研学、亲子类项目。”芦南村返乡青年贾杰介绍道。作为“云台山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芦南村诗酒田园山楂体验园自运营后广受游客欢迎。

芦南村聚焦“三产融合”,建设了芦南乡创基地、省级“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山楂产业园、桃花岭上民宿和农业智慧温室等项目,形成了集智慧农业、文旅研学、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了芦南村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固定资产超4亿元。

聚焦民生,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

2011年,芦南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多方争取资金,高标准建设村民集中安置楼。2013年,全体村民告别脏乱差的旧村,欢天喜地乔迁5栋现代化的居民楼。“我们居民楼全部配置电梯,每家每户都做了精装修,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正在楼下与邻居聊天的村民李桂英说。村民实现了盼望已久的安居梦,芦南村也完成了从落后农村到现代新村的华丽转变。

同年,芦南村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确股确权不确地”,成立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每年向入股村民发放2000元资源收益金、300斤面粉、100斤大米,真正实现了本村村民由农民到新型股东的身份转变。

“现在,我们村稳步实现了‘三保障’和‘三固定’,每年向村民固定发放土地收益金、资源收益金和退休金,村民的养老、教育和医疗也有了保障。”贾虎平介绍。

随着芦南村的快速发展,芦南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周边8个村成立“源秀港九”联合体,以强带弱、抱团发展,通过组织联动、产业联兴、人才联育,实现了9个村庄同心共富、整体提升。去年,9个村的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各村以“一村一品”为招牌,形成区域一体化农业产业园,为高品质小米、山楂、核桃、香椿等农产品统一打造了“源秀港九”品牌。

“‘绿水青山’是芦南村和周边村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我们只有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实现新的突破。”贾虎平表示。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羊文智)

责任编辑:李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