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孙膑的真名是啥?他是孙武的后裔吗?

人文 | 2024-08-30 10:43:54原创

张九龙   来源:大众新闻

孙膑,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曾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留下了“围魏救赵”的典故,以及一部《孙膑兵法》。

史籍中但凡记载孙膑,都称其为“孙膑”,“膑”指的是膝盖骨,古时还特指一种挖出人膝盖骨的酷刑,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就用过“孙子膑脚”的典故。显然,“膑”字并不好听,应当不是孙膑的本名,只是因其受膑刑,后世以此代称,约定俗成流传下来而已。这与秦末汉初名将英布的情况相似,英布因为受过黥刑,因而后世称其为“黥布”。同样,对于墨子之“墨”,钱穆怀疑其得名与墨刑有关,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也支持这种观点。

临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孙膑塑像

孙膑之本名在正史中湮灭不闻,但在民间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明代冯梦龙在明中期平话《列国志传》的基础上改编成《新列国志》,其中第八十七回孙膑登场,里面说到,孙膑的本名是孙宾,后鬼谷子为其改名为孙膑。清代蔡元放进一步改编《新列国志》为《东周列国志》,保留了这一情节。

“宾”与“膑”音近,因孙膑受膑刑而人们以谐音称其为孙膑是有可能的。英布受黥刑而被称呼为黥布,也是因为“英”与“黥”谐音。今世之人在给别人取所谓外号时,也常常从其姓名之谐音入手。当然,这只是一种合理化推测。

近代在孙膑故里、菏泽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曾发现有一本孙氏族谱,其中写道:“膑字号伯灵者。”按照“孙膑后裔”们的说法,族谱所记载的孙膑表字为“伯灵”。无独有偶,有一幕秦腔《孙膑坐洞》,唱词里有一句“山人姓孙名膑,字百灵”。“伯”与“百”古音相近,显然字或有讹,而音当无误。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民间记忆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古人有名有字,而名与字要有所关联。古人表字以“伯仲叔季”排序十分常见,所以“伯灵”中的“伯”应当为家中排行。

其次,若“灵”与“宾”有意义相通之处,则两者应能互相参照。“灵”,《玉篇》曰“神灵也”,《大戴礼记》称“阴之精气曰灵”。“宾”,《说文》曰“所敬也”,又通傧,《康熙字典》曰“接宾客以礼曰傧,接鬼神亦然”。显然,“灵”与“宾”有意义相通之处,“灵”可指鬼神,而“宾”可指敬鬼神。

综上所述,民间记忆里说孙膑名孙宾,字伯灵,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此外,关于孙武与孙膑的关系也值得讨论。孙武就是留下《孙子兵法》的那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四世孙为田桓子无宇,无宇生田书,田书以伐莒有功而被齐景公赐姓孙,因而又称孙书,孙书之孙为孙武,孙武因田、鲍四族为乱而奔吴,孙武之孙为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这一点学界基本没有疑问,但两人的关系并非史书记载的直系祖孙关系。学者们按照各种史料推测孙武生卒年和孙膑的生卒年,则孙武与孙膑的生年相差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祖孙二人是不可能有如此巨大年龄差的。很显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有很大的附会成分,从其衍生的孙氏与齐国田氏的关系,似乎也并不可靠。

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孙膑论及历史人物,除《见威王篇》中列举的诸先王之外,只有荀息、孙轸、孙武三位。三者都作为军事家出现在《陈忌问垒》篇的残简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是晋国人。可见,孙膑对晋国情况比较熟悉。因此,有学者认为孙膑一脉可能与晋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或许正是从晋国流亡至齐国并定居下来的。当然,这一说法目前还没有定论。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