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文景之治”的另一面之天灾人祸
文化观察 | 2024-08-30 06:40:00原创
武宗义 来源:大众新闻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前文主要讲述了“文景之治”的主角之一汉文帝刘恒的故事,今天借用成语“天灾人祸”讲述“文景之治”的另一个主角——汉孝景帝刘启。
刘启也是幸运儿
前文说过,汉文帝是个有“锦鲤体质”的幸运儿,做梦也不敢想的皇位偏偏落到了自己身上。
文帝的儿子刘启也很幸运,原本他是文帝排行居中的儿子,且是妃子所生。
问题是他同父异母的三个哥哥和他们的母亲都很短命,于是,太子之位落到了刘启身上。
文帝本来就是天生的好脾气,加上自己“千顷地一棵苗”,对儿子管教不严,结果养成了刘启唯我独尊的性格,埋下了国家祸乱的隐患。
那还是文帝在世时,吴王刘濞(bi)的太子来长安“出差”,和太子刘启一起喝酒下棋。两人都是娇生惯养,下棋时起了争执,刘濞的儿子表现得很不礼貌。刘启盛怒之下抓起棋盘砸向对方,结果造成“过失致人死亡”。
虽然同为太子,但刘濞的儿子“含硫(刘)量”相对不足,执法官员也友谊偏袒皇太子,刘启毫发未伤。
刘濞很伤心、很愤怒,开始称病不朝,并一度产生了谋反之意。虽然在文帝的宽慰下暂时搁置,但该来的早晚会来。公元前155年,汉景帝着手削藩,“七国之乱”终于爆发。
有意思的是,早在刘邦在位时,一看到侄子刘濞后就认定他有“反骨”,并说50年后,吴楚之地会有人造反,希望不会是刘濞,刘濞吓得连连叩头,表示不敢,但偏巧就挤兑到了这一天。
兵祸天灾接二连三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即位,遂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减免一半的地租。
然而,一直不安分的匈奴人却侵入了代地,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景帝选择了和亲。
前156年四月,孝文太后(戚姬)去世,丞相申屠嘉卒。八月,彗星现于东方。秋天,衡山下冰雹,大的五寸,深的地方有二尺。荧惑(火星)逆行,进入北辰(北极星)。月亮出现在北极星中间。岁星(木星)逆行。
前155年,长星(古星名,类似彗星)现西方。天火烧毁了洛阳东宫的大殿和城楼。
星象学家说,上述天象皆主兵灾。当年“七国之乱”爆发,好在不久即被周亚夫等带兵平定。
前153年,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此后,终于消停了几年。但是,景帝七年(前151年)时,人事纷争再起,栗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临江王。当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日食。
公元前149年,景帝再次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当当年,地震再次发生。衡山、原都下起冰雹,最大的一尺八寸。
前148年二月,匈奴进犯燕地,和亲不再。临江王(原太子刘荣)奉诏进京,不久死在中尉府中(谋杀)。九月甲戌日(30日),日食。
前147年冬天,匈奴人的两个王爷率众投降。三月,彗星现西北方,丞相周亚夫免职,后以谋反罪抓捕入狱饿死。当年四月,地震。九月末,日食。
前146年三月,发生严重的蝗灾。
前145年,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全国发生严重涝灾。秋天,地震。
前144年三月,冰雹;七月辛亥日(29日),日食。八月,匈奴进犯上庸。
前143年五月九日,地震,其中上庸连震22天,城墙毁坏。七月乙巳日(29日),日食,丞相刘舍免职。
前142年正月,一天三次地震。由于收成不好,朝廷下令民众不能吃完当年的粮食。为了减少在京官员的数量,下令“诸侯”各自前往封地。三月,匈奴人进入雁门。当年,出现旱灾,衡山国等三地流行瘟疫。
前141年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太阳和月亮有五天出现红色。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雷震。太阳呈现紫色,五星逆行守太微,月亮横穿天廷。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景帝刘启去世。
盖棺定论,景帝不如文帝
这么多的天灾人祸,大伙可能有些眼花缭乱,实际上冷静一想,也不是多大的事。
汉朝那么大,某个地方出现点天灾人祸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往往把天象天灾和人祸联系在一起,一旦有天灾发生,包括“天之子”皇帝一般要作“自我检讨”。
虽然这是封建迷信,但人有所敬畏,不是坏事都则就可能无法无天,肆无忌惮。
闲言少叙。可以说,汉景帝即位后,无论是人事纷争还是自然灾害都频繁发生,活得并不安生。但由于延续了文帝的国策,因而取得了“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绩,使得当时的汉朝“天下翕然,大安殷富”,由此看来,“文景之治”的美名还真不是吹的。
但是从私德看,景帝比他老爹差得远。不仅年纪轻轻就犯了命案,而且即位后,也做了一些很亏心的事。
关于这一点,宋人苏辙曾经有过精彩论述。篇幅所限,照抄如下:
“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邓通,文帝之幸臣也,以吮痈之怨,困迫至死。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恶其悻悻不屈,遂以无罪杀之。梁王武,母弟也,骄而从之,几致其死。临江王荣,太子也,以母失爱,至使酷吏杀之。其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背理而伤道者,一至于此。”
尤其是在杀晁错时,景帝几近无耻。晁错原本极受宠信,为了大汉帝国长治久安而建议削藩,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的“七国之乱”爆发后,袁盎等人趁机奏请杀晁错以退七国之兵,景帝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景帝还是和晁错谈笑风生,而晁错毫不知情。
一天,景帝派中尉到府上召晁错上朝议事,车辆经过东市,中尉突然停车,宣布皇帝诏书,腰斩晁错,而此时晁错还穿着朝服。
最过分的是,晁错被灭三族!
平心而论,晁错虽然性格上有严重缺陷,但绝对是一心忠于朝廷的人,公而忘私,以景帝之聪明。不会不想到这一点,但为了让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吴王刘濞等退兵,遂毫不可惜地将晁错当了替罪羊。
知子莫如父。晁错的父亲曾经专门跑到长安规劝儿子“悠着点”,但晁错不听,心灰意冷的父亲知道大祸已经不可避免,喝药而死。
而晁错丝毫没有醒悟,依然末路狂奔,直到大祸临头。
笔者一向认为,如果一个人饿了肚子、流了鲜血还整不明白悲剧所在,就已经不可救药了。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
责任编辑: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