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开播12年的《小溪办事》如何玩转网络直播

全媒体探索 | 2024-08-30 15:44:57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全媒体探索

作者:宋爱学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7月号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5G技术的升级,在“第一时间、直击现场”的直播领域,主流媒体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但凭借权威的信源和强大的公信力,仍然在网络直播中占领了主阵地。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小溪办事》栏目已开播12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度的公信力,近年来在新媒体端深耕发力,加大对民生帮扶、消费维权和公益寻亲等选题内容的直播,充分发挥移动端传播的时效性、专业性和深度性,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上效果显著。

主流媒体网络直播现状

按照“主力军进军主阵地”的要求,省级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几乎都开设了官方账号,在新闻事件直播领域展现了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据统计,抖音和快手平台的省级主流媒体近200个主要新闻账号,2023年度累计发起网络直播4.7万场,总时长23.8万小时,累计观看人次超49.2亿。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小溪办事》在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共发起300余场网络直播,总点赞量4300多万,位居省级台主要新闻账号前列。其中,《冯振烈士魂归故里》《震中平原县救援有序进行》《赵修君生父与养父母见面》等直播的观看人次超过百万。

正是在网络直播方面的强势表现,让《小溪办事》抖音账号的流量权重获得了巨大提升,在粉丝量不足200万的情况下,网络直播数据超过了“四川观察”“河南都市报道”“大象新闻”等千万级大V账号,引发了业内众多媒体的关注。

主流媒体在网络直播中的优势

在“人人皆可直播、时时皆可开播”的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凭借强大的公信力支撑、准确的时度效把握和专业的策划水平,在网络直播中实现了正能量与大流量的统一。

(一)公信力支撑

在突发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中,容易出现“谣言满天飞、传言到处跑”的现象。由于公安部门的调查和政府部门的发布会有一定的延时,主流媒体的官方账号在第一时间开展直播,能够发挥“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

例如,2023年8月6日凌晨,山东省平原县发生5.5地震,在山东省地震局组织救援队伍赶到震中之前,新媒体平台已出现关于地震等级、伤亡人数等的不实信息。在第一时间完成对山东省地震局专家的采访后,《小溪办事》抖音、快手账号立刻发布短视频,并派出两位记者赶赴震中进行网络直播,其中短视频播放量1500万,直播观看人次101万,真实还原了地震的实际影响,及时安抚了群众的恐慌情绪,为后续救援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时度效把握

同样聚焦维权类选题,相较于自媒体主播的诸多“越线”行为,主流媒体在维权方式、传播效果研判等方面更为精准。《小溪办事》在推进解决当事人实际困难的同时,不断为网友科普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式。

2023年,《小溪办事》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维权类直播超过120场,观看人次超过1600万,收获了更多理性网友的点赞与关注。

(三)专业策划能力

主流媒体在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上有深厚基础,可以与政府机关、公共服务机构和慈善公益组织开展长期合作。

以《小溪办事》在2023年12月1日发起的《13小时跨越1800公里!两地媒体携手守护病危婴儿转院山东》网络直播为例,在接到求助信息后,记者立即协调山东医疗转运团队和贵阳济南两地交警、铁路部门,为4个月大的重症婴儿打通“生命通道”。

整个转运过程在《小溪办事》和贵州公共频道《百姓关注》的新媒体账号同步直播,全网观看量200万+,12条短视频登上抖音和快手热榜第一,筹集善款近10万元,不仅解决了重症婴儿的燃眉之急,更传递了“共渡难关、聚力帮扶”的正能量。

主流媒体尤其是广电媒体,有着多年大型直播和专业直播的经验积累,专业策划能力也比自媒体更胜一筹,在网络直播中更具竞争力。

例如,《小溪办事》联合山东省民政厅、抖音寻人公益平台和16市救助站策划推出的“团圆行动”系列融媒产品,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电视专题”的方式,已经为71名走失人员寻亲成功,累计发起网络直播58场,观看人次超过3000万。其中《赵修君重病寻找亲生父母》,记者跟拍近一年时间,在不同时间节点策划发起了“直播寻亲”“直播认亲”“中秋节生父养父相见”等多场网络直播,持续放大在新媒体端的影响力。

(四)实用性服务

以新闻为核心拓展的民生政务直播,同样是主流媒体的强项。凭借良好的实用性服务,主流媒体将受众转化为用户,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端的忠诚度和互动性。例如,《小溪办事》推出的公益助农、法律咨询和求职就业等网络直播,均获得不错反响。

截至2024年4月,《小溪办事》策划推出“律师说”系列网络直播200余场,同步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齐鲁帮帮团”和“齐鲁观众服务平台”引入律师、政协委员和社区网格员等实时在线,每年服务群众近百万人次。

主流媒体在网络直播中的风险分析

虽然主流媒体在网络直播上有专业优势,但也存在舆情管控、时度效评估等诸多风险之处,尤其在突发事件和公益帮扶选题的直播中。

(一)须避免突发敏感事件的时度效失控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拥有最强权威性,同时也承担着澄清谬误的社会责任,怎样把控时度效成为主流媒体的严峻考验,甚至可能出现本地媒体最接近事件中心与真相,却在网络直播中失去先机的现象。如何打破这种怪圈?需要主流媒体更精准地把握网络直播中的时度效和舆情研判,提前做好各类突发情况的预案,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二)须避免公益帮扶事件的公信力“塌房”

公益帮扶事件的直播是主流媒体的传统强项,可一旦陷入被质疑的漩涡,就容易在评论区翻车。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小莉帮忙》节目就曾深陷“共享厨房诈捐”风波。记者先后多次对河南郑州的一处“共享厨房”进行报道,并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呼吁爱心市民捐赠物资。本是一件聚力帮扶的正能量暖新闻,却在评论区网友的质疑声中逐渐变味,《小莉帮忙》的新媒体账号也被网友围攻,甚至一度被迫中断直播、关闭评论区。直到官方机构、央视等发布调查结果后,才证实了“共享厨房”的清白,《小莉帮忙》的新媒体账号也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更新。

主流媒体如何避免陷入公信力“塌房”和“自证清白”的困境?关键在于打铁还需自身硬。除对事件发展的舆情评估外,记者和编辑要时刻绷紧“新闻真实”这根弦,对参与直播报道的公益帮扶事件和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调查核实,及时正面回应网友质疑,避免陷入舆情漩涡。

为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公益捐款流向的公开性,《小溪办事》发起的公益帮扶类直播均与抖音公益专员提前对接,通过与有资质、经过审核的官方公益基金会合作,从而确保专项专款专用,并在后续的新闻报道和短视频中主动进行公示。

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直播必将越来越多。如何在坚守新闻宣传底线、扛牢主体责任的同时,在新媒体主阵地上“收割”大流量,将是新型主流媒体面对的一个长期挑战。

(作者宋爱学为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7月号,原标题为《玩转网络直播,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以山东广播电视台《小溪办事》为例》,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