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以“工”为本 “会”聚发展 聊城水务集团“四个维度”当好“娘家人” 护航基业长青

高凤霞  薛良诚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8-30 15:48:09

“我们工会贯彻国家、省、市工会要求,从‘提能’‘发声’‘共享’‘传承’四个维度发力,当好‘娘家人’,助力更多职工由‘工人’变‘工匠’、由‘能工’变‘巧匠’,赋能职工成长成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前不久,聊城水务集团工会主席张永正在全省总工会调研时如是汇报。

聊城水务集团作为涉水、涉环保类公益性服务企业,以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和能源管理、市政设计与施工+数字化赋能”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集团公司为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企业工会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在各业务环节,将职工之家打造成“价值港湾”,砌筑起了水务事业的厚重基石。

提能——

建设“工匠学院”打造“能工巧匠”

建立于2023年9月的集团工匠学院,组建以“水城工匠”+高技术人才为主的工匠人才队伍,畅通职工“学、用、促”全生命周期培养渠道,构建新质生产力技能人才的培育“新格局”。

构建“职工点单+企业买单”的培训体系。通过对标提升、专项培训、专题攻坚、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职工学习兴趣、拓宽职工技能提升渠道。主动对标央企、省企,选派青年精英、业务骨干开展挂岗培训。先后组建市场调研、合资合作、工程项目等10余个专班,“揭榜挂帅”攻克重点项目难题,在项目建设中“竞技”“赛马”。开设重点培育专业30余个、“教学班”“订单班”20余个,开展标准化作业、班组质效提升、市场营销等专题业务培训20余次,参训总人数超过6000人次,资金投入120万元。举办供水安全、污水处理、水质检测等专题技能大比武,以比促学、以学促做。目前,工匠学院拥有职业资格注册类人才近50人、高级技术人才占比超1/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先后与聊城大学、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联合建成劳模工匠实训场所6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个,教研基地1个,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双赛联创”、构建全员创新“金点子库”,促进成果培育转化。截至目前,开展技术交流活动10余次,探讨完成技术方案6项,参编《水处理实践技术案例》《城镇供水单位节水管理规范》《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等教材和标准。同时,围绕供排水、环保能源、数字化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联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等科研院所,建立院士专家交流和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机制,开展专题授课交流5次。设立1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对获得技能资格晋升、学历晋升的职工给予奖励,已累计发放各类人才激励资金近8万元,申报专利42项。

发声——

搭建“协商平台”汇聚“‘智’理力量”

“每月坚持和同志们见见面、聊一聊,目的就是最直接听取基层声音,自下而上反映、自上而下解决,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共同把这个大家庭维护好、经营好。”这几乎成为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吾雪参加“工事聊成·董事长交流日”的固定开场白。

近年来,集团工会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市总工会“工事聊成”协商会机制,倾力打造“工事聊成·和谐水务”工作品牌,秉承“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依法合规、坚持协商公决、坚持因企制宜、坚持务求实效,构建起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3+N”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畅通诉求渠道,汇民意“解决问题”,打造有温度的和谐企业。自2021年起,“工事聊成·董事长交流日”成为工会年度工作的“规定动作”,每年至少举办十次,制定“年度十件实事清单”,参与的主体为一线员工,还开通董事长热线、设立“董事长邮箱”等多条职工维权、监督渠道,旨在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由职工提议,经集团研究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调整非运行人员工作时间……”“一直以来都只有女职工健康查体,今年能增加男职工查体吗?”“现在文体活动比较少,比赛项目参加的人少,能多举办一些大众性的活动吗?”针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工会会同职能部门集体协商,细化实施路径、办理时限、明确责任人,落实完毕后,工会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职工,最大程度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截至目前,工会已组织“工事聊成·董事长交流日”活动25次,涵盖党外人士、女职工代表、团员代表、退役军人代表、优秀党员代表等400余名职工,一线职工占比90%以上,收集涉及企业管理、队伍建设、职工福利等5大类14项业务范畴的职工意见、建议175件,落实率93%以上,职工满意度达100%。职工纷纷表示“一桩桩实事落地,一份份心愿完成,员工笑脸多了,抱怨少了,为企业发展愿意出谋划策的人越来越多了。”

围绕发展“堵、痛、难”,集众智“共谋发展”,开拓有广度的发展环境。“作为公益性企业,我建议应该加大对独居老人的关注”“用户时常反映水质的问题,我建议对此开展专项行动”“管道维修对用户的影响较大,我建议应该改变维修的时间”……在“工事聊成·董事长交流日”上每位员工都可以提出对集团的发展建议。

水务集团工会充分尊重职工首创精神,随即开展了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双提升”专项活动,打响了“水保姆”国企服务品牌:走访调研、聘请社会监督员、开展“水厂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来当“体验官”活动、网格员入驻小区业主群等20余项“温情措施”紧锣密鼓落地。运用智能水表发挥数字算法作用,对城区近300余户独居老人实现精准服务,及时发现和反馈异常,并组织工会志愿者对独居老人逐一走访,询问服务需求,排查用水设施。山东省电视台对此项工作做了宣传报道。

针对职工提出的服务建议,集团从群众的“感受度”“体验度”出发,开启“无感服务”高效快捷模式,通过“带水作业不停供”“缩短维修时间”“凌晨维修”,施行“无感作业”“清洁作业”,通过“数据跑腿”实现业务“线上办理”,以服务的‘智能指数’和‘效率指数’持续提升用户的幸福指数,承担的供水报装全链条优化被山东省确定为试点。

2023年以来,该集团职工提供涉水类服务近9.5万次,用户综合满意率达99.38%。在12345市民热线月度考核中,11个月份位列市属企业排名第一。管网漏损率持续降低,今年上半年为3.02%,跻身全国先进水平。

点亮“星星之火”,聚合力“民主监督”,完善有深度的管理机制。

坚守民主管理阵地。充分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坚持职代会制度,落实厂务公开,形成了在公开管理上强领导、在公开制度上促规范、在公开内容上聚焦点、在公开形式上求创新、在公开质量上求实效、在公开成效上展活力的“六公开”工作模式,充分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近年来,先后通过职代会审议了涉及薪酬、绩效考核、离岗退养等68项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扩展民主监督渠道。让职工融入企业治理,参与企业“流程再造”和体系运行的季度调研,累计提出问题近400条。在年度高级管理人员、中层干部述职中,职工民主评议分值占比20%。建立职工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让职工代表参与对预中标企业的考察之中,鼓励职工有奖举报,确保招标采购在阳光下运行。近年来,职工参与19家预中标企业的考察,将2家企业纳入不合格供应商名单。

共享——

完善“基础保障”激发“价值动力”

大河涨水小河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职工幸福感、获得感的源头动力,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职工发展的“快与慢”。近年来,水务集团工会将完善职工保障体系作为职工与企业共成长的“回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价值动力,实现了企业与职工的“双向奔赴”。

“后顾之忧没了,铆足劲干吧”。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工会积极推动为职工足额缴纳住房公积金,增加补充医疗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定期为职工开展健康查体、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常见疾病预防等讲座和义诊活动。2021年以来,集团人均工资净增值达到4.52万元,有望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期间人均工资净增值翻一番的目标。在合规合法前提下,节日福利待遇已达到山东省总工会制订的最高标准。

疫情期间,集团工会组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隔离员工、值班值守员工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体现组织温暖。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五个一”职工关爱活动,即发送“一封慰问信”,拨打“一个关心关爱电话”,推动“一条防疫短信”,发放“一套防护用品”,配送“一份慰问品”。

激励政策充足,往前冲吧”。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办法》《职工积分管理办法》《青年人才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行全员积分管理、职级并行,设立1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对获得技能资格晋升的职工给予100-2000元的奖励,对学历晋升的职工给予1000-2000元的奖励。设立专项绩效奖励办法,对在生产经营中的创新成果按照比例予以奖励;与省企对接争取人才基金,让高端人才、技术人才、青年人才吃下“定心丸”。

传承——

发挥“榜样力量”做好“星火传承”

坚守公益初心,传承水务力量。自1958年起步的聊城水务事业,形成了“忠诚敬业、勤奋认真、诚实感恩”的企业价值观,致力于培养一支能够承担愿景使命、践行国企公益担当的水务工匠力量。

“一来二往”传温情。工会将老职工视为“心头宝”,始终不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年邀请老职工来集团开展“常回家看看”活动,观摩企业发展变化、讲述“初心故事”。每逢重要节日,集团工会都组织走访慰问活动,与老职工促膝交谈,拉家常、谈变化;坚持为退休职工举办荣退仪式,送去“五个一”关爱活动,即“一封信”“一个奖杯”“一条绶带”“一束鲜花”“一份纪念品”。企业报刊《聊城水务》报设立“回望奋斗史 走好奋进路”专栏,讲述老一辈水务人披荆斩棘创业史,感念“吃水不忘打井人”。

“以干代训”铸尖兵。制定集团劳模评定标准,选树“聊城好人”“山东好人”,先后评选出的劳模全部来自一线职工。常态化开展“星火传承”劳模师徒结对仪式,以“传帮带”“师带徒”传承劳模工匠精神,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文化和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驱动力量。成立以“水城工匠”张同勇为带头人的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工匠大讲堂”“道德讲堂”为载体,将劳模工匠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带到课堂。劳模工匠建设经验在《山东工人报》头版刊载。

“多姿多彩”育青年。集团将企业文化传承作为新员工的“入门课程”,沉浸式讲解水务事业的“前世今生”。先后建设职工之家、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9个,并依托“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平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为青年职工精心准备新婚礼物,先后组建了篮球队、水务之声乐队、乒乓球队等文体组织7个,在2023年全市职工趣味运动会中荣获市直第一、全市第二。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学雷锋”“社区帮扶”“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助力打造文明水务。

“得益于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集团连续两年荣获市属企业综合绩效考核A级,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社会责任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等170余项荣誉”王吾雪表示,“下一步的工作中,水务集团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工会工作贯彻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通过提升职工技能、畅通交流通道、推动和谐发展、做好延续传承,汇聚职工力量,努力实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行业中走在前,在聊城“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水经济格局构建中挑大梁,更好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努力为推进“六个新聊城”建设积极贡献国资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薛良诚 通讯员 张敬恩)

责任编辑:薛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