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新质生产力“入海” 蓝色经济“上新”
都镇强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09-04 13:56:50原创
昌邑依海而立、向海而兴,海岸线长58公里,海域面积669平方公里,作为“中国溴·盐之乡”,源远流长盐文化的滋养和传承,涌现出海洋科学事业奠基人朱树屏等一批历史名人和近代先驱,为发展海洋化工提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也造就了昌邑海洋化工产业链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朱树屏,山东潍坊昌邑市北孟镇人,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海洋化学家、浮游生物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世界浮游生物试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中国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水产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赓续碧海丹心,携手向海图强。近年来,昌邑认真贯彻潍坊海洋经济发展总体部署,着力向海洋要资源、挖潜力、求突破,以加快构建1000亿级高端化工、500亿级装备制造、500亿级食品加工、200亿级纺织印染“1552”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大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
海洋是最大的富矿,向海“掘金”谋发展。昌邑市紧紧抢抓新一轮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机遇,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昌邑市海盐、溴素总产量最高时分别占全国的1/6、1/4,立足于昌邑独特空间、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下营、龙池两个省级化工产业园及高端机械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7大骨干园区、2万亩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大力发展高端化工业的底气之一。”昌邑市工信局局长范新章说。截至目前,以20家上市企业为引领的160家优质企业在昌邑北部沿海投资兴业,全球最大的氯化亚砜生产基地、国内首个数字化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生产基地等初具规模,现代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入围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渤海的长风带来了潮涌的蓝色产业,也吹出了绿色的电。该市创新打造全国首个海上“风光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建成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发出“绿电”15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0%。
“田园”从土地走向海洋。昌邑充分发挥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用创新科技耕海牧渔,不断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发展海水养殖40万亩,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邦普种业打破南美白对虾种虾育种国际垄断,广东海大投资建设国内单体最大的工业化渔业园区。
发展海洋经济同时,美丽海洋建设持续推进。该市拥有全国唯一以4.4万亩柽柳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潍河流域及入海口水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入选国家EOD项目库,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监测观测站,每年放流对虾、海蜇等苗种超3.5亿单位,全力推动海洋绿色可持续发展。
浩瀚海洋蕴藏着无限机遇。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昌邑,正乘风破浪挺进深蓝。(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责任编辑:都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