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从“户户通电”到“红区绿电” ——电力驱动老区发展“绿色引擎”

刘文倩   来源:大众新闻

2024-09-05 13:59:30原创

在红色老区临沭县朱村,“光储充”一体式充电站火爆出圈——它可以让游客边停车充电、边感受宁静;在临沂市兰陵区代村、沂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景区,分布式光伏、储能装备、充电站、光伏一体化路灯等设备,让景区的绿色指数持续猛增。景区内厨具、燃油观光车等设备的电气化改造,既提升用能效率,又降低消防安全风险,“全电景区”的打造,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朱村“光储充”一体式充电站

目前,临沂市县所有红色旅游景区均实现“绿电”全覆盖,红色沂蒙,物流之都,“绿电”涌动,活力十足。但谁能想到,在30年前的山东,仍有62万农村居民没有用上电,其中无电人口最多的地区就是临沂。30年来,从“户户通电”到“红区绿电”,临沂千家万户的光明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回溯过往,日新月异的电力创新之变刻画出临沂电力人的艰苦奋斗史,也映照出革命老区独具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

夜晚的临沂灯光璀璨

“再也不能让下一代点煤油灯了!”这是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党委的誓言。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1995年底,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党委作出在全省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重大决策,在齐鲁大地打响了这一惠及千家万户的决战。随即,“户户通电”工程成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当时面对装机缺钱、发电缺煤、群众生活等难题,供电部门承担了通电的大部分费用,地方政府筹措一部分,农户只负责户内所需费用。为支援“户户通电”工程,全省电力系统开展了“送光明,献爱心”捐助活动,全省电力职工踊跃捐款156万元。

全省电力系统为实现“户户通电”献爱心捐款

除资金筹措难,地势情况复杂也是“户户通电”的难关。未通电的村庄大多位于山岭地带,户与户之间分散且相距甚远,山高路险,道路不畅的情况下,传统施工机械用不上,架电施工异常艰难。电力职工自带被褥、干粮、炊具,吃住全在施工现场,靠最原始的作业方式,人拉肩扛,蹚出了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架电路。

偏远山村的架线施工全靠人抬肩扛

“当年把电从山下架到俺们村用了40多根水泥电线杆,一根就两三千斤重,要10多个人一起抬,电力工人就这么一根一根给抬了上来。”苍山县大炉乡扁担山村村民刘传生回忆说。“户户通电”是民生工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有的自愿出义务工,帮着抬杆子、拉线,有的为勘测线路当向导。

村民自发参与到架电施工中

1996年2月18日的除夕夜,藏在沂蒙山余脉褶皱里的西红峪村内8家农户通电,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户户通电”。这一历史瞬间,也被永久地记录在了当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

央视新闻联播在除夕夜报道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户户通电”

曾经参与西红峪架电工程的季文晓说,虽然当年参与施工的她没能赶上回家过年的最后一班车,但当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的“户户通电”新闻和西红峪村民欢呼雀跃的画面时,她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电力职工是多么自豪!付出的一切艰辛是多么值得!

电通了,村民的心也亮了。西红峪村民赵莲香购买了“熊猫”牌电视机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村民林本河在通电后不久,就买了一台电刨子,搞起了家具加工,率先走上了致富路,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30年时光荏苒,但“户户通电”精神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沂电力人。近年来,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不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走出了一条“红色景区+绿电”赋能老区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子。从“户户通电”到“红区绿电”,从量到质的提升,丝丝银线织就出一幅老区发展的生动画卷。未来,在电力的创新赋能下,临沂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长、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大众新闻记者  刘文倩  通讯员  薛克城   赵辉)

责任编辑: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