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子”
都镇强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09-06 16:55:55原创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6日上午,昌邑市第4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召开,表扬先进典型,颂扬师德师风,弘扬教育家精神,畅叙教育发展美好未来。会上,表扬了教育工作和尊师重教先进典型,并为获奖人代表颁奖,先进典型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昌邑市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子,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深度扩容提质,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山东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为教育优质均衡蓄力塑势
强化经费保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着力保障教育资金投入,持续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增长机制,每年将该市财政总收入的1/3投入教育领域,昌邑市直学校所需资金全部由昌邑市级财政承担,镇街区学校所需资金按照昌邑市级财政承担40%、当地承担60%的比例分担,有效保障教育资金投入。
加大督查督导,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度,将各级各类学校划分为6大责任区,组织200名责任督学常态化深入教学一线督查指导,形成“内部提升+外部督导”双轮驱动体系,推动学校强化政策落实、规范办学行为。改进考核评价,昌邑市级层面,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作为考核镇街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优化指标体系设置;学校层面,切实用好学校评估这一“杠杆”,深入开展中小学校长任(聘)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引导提升办学水平,有力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硬件支撑能力 为教育优质均衡夯基筑石
扩大优质学位供应,为有效应对学生入学历史高峰期,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每年重大民生实事,高标准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22年以来投资6.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处、幼儿园23处,新增优质学位9230个,提前1年完成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攻坚行动目标任务,有效应对了首批“二孩”入学潮,3处乡镇获评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同时,收集整合常住人口信息以及行政区划、劳动保险等数据资源,通过“削峰填谷”精准科学分配学位,去年优化学位2500余个,实现了“拥挤”学位有效分流布局。
强化设施配备配套,立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区域教育设施高品质发展,新建塑胶跑道操场55处,更新升级桌椅板凳1.3万余套,该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备均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提高“智慧化”办学水平,投资1500余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升级改造,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千兆网络校园66处、“名师工作室”158间、“专递课堂”52处,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已创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3处。
提升师资力量内涵 为教育优质均衡赋能增效
更加注重优质教师引进,通过公开招聘、省属公费师范生选岗等多种途径,五年来累计引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400余名,其中780名教师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占引进教师总数的56%,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全面优化城乡教师配置,在山东省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举措,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双向奔赴”。去年以来有304名城区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18名农村教师被推荐晋升为中级或高级职称,高于城区教师晋升比例。
着力加大名优教师培育,健全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实施体系,已培养国家和省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41人,数量居山东省前列。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家校共育、治校育人等方面拓宽选拔用人渠道共选派30名校长后备人才进行挂职锻炼,遴选校长领军人才15名,1人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提升育人服务质量 为教育优质均衡锻造品牌
打造“一键入学”新模式,创新构建教育惠民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打通教体、大数据、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数据壁垒”,推行义务教育入学“零证明”,有效解决招生程序复杂、审核繁琐等问题,平台运行以来已惠及5.5万名学生。打造课后服务2.0版本,在潍坊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开设特色服务课程700余门,5万余名学生受益。同时,坚持自参与、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开透明,实施全域小学假期托管服务,开放活动场所近百个,实现惠民服务从课堂到课后再到假期的全链条升级。
创新完善教育评定办法,积极探索符合乡村教育特点的教育评价机制,改变过去以智育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打造推出都昌小学“中医药教育”、龙池小学“峥嵘革命实践教育”、柳疃小学“丝路绸语”等文化教育典型,培育形成60处校园文化建设“新范例”,22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和潍坊市乡村温馨校园。(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责任编辑:都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