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每周传媒资讯》(2024年9月6日·第869期)

传媒资讯 | 2024-09-11 09:24:17

来源:大众新闻·期刊中心

9部门联合发起“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

微信公众号“广电独家”/2024-08-30

8月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出版社、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联合发起的“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之夜”盛典上正式启动。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旨在推动微短剧赋能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鼓励带动制作机构参与创作,推出一批精品佳作,用微短剧演绎法律知识,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让法治精神深入民心,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在沪启动

上观新闻/2024-09-03

9月3日,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上海联合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实施微短剧“剧场启航”“品质标杆”“高峰论道”“综艺创新”“创投蓝海”等“五大行动”,共同打造微短剧的创新创优高地,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微短剧剧场启航行动。在东方卫视电视端主频道,创设推出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该微剧场也是全国主流媒体中唯一展播优质微短剧的平台。从今年10月起到2025年1月,周一至周五每天9点10分左右,展播约30部优质微短剧。之后创制一批、汇聚一批、展播一批,努力打造全国微短剧创作高地,探索创新微短剧大小屏融合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微短剧内容质量提升。

二是实施微短剧品质标杆行动。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专业评价为主体,组织全国性品质微短剧推优活动,发布“微短剧年度品质榜”,树立微短剧艺术性、创新性精品标杆,引领微短剧行业品质化发展。

三是实施微短剧高峰论道行动。基于微短剧评价体系和“微短剧品质榜”,计划于明年上半年适时在上海举办“首届微短剧品质盛典暨行业高峰论坛”,树立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风向标”。

四是实施微短剧综艺创新行动。挖掘微短剧赋能价值,打造一系列以微短剧演员选拔、项目创投、团队展演等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计划于今年10月13日起,东方卫视每周日播出全国首档微短剧演员竞演节目《开播!情景喜剧•短剧季》,聚焦经典影视IP《杜拉拉升职记》《少年包青天》《聊斋故事》等,进行微短剧“二度创作”,通过综艺手段选拔推选微短剧演员,为更多导演、演员参与精品微短剧创制提供展示舞台。

五是实施微短剧创投蓝海行动。推出《微短剧,不简单》创投大赛,吸引商业客户、文旅地产,共同开展主题定制大赛,进一步推动微短剧与各地政府、各类企业、品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去消费”系列,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运营模式,积极赋能千行百业。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发布“英雄帖”:一年涨粉百万即可正式入职

微信公众号“传媒见闻”/2024-09-02

近日,安徽日报视频主播海选招募工作正式启动。本次海选招募活动分A组(安徽时评视频评论员)和B组(自带流量的网络大V)两组,按照报名、审核、初选、培训、决赛、签约六个步骤进行。

就报名而言,安徽日报要求A组,即安徽时评视频评论员具备相关从业经历即可,但对于B组网络大V而言,要求参赛者单一平台账号粉丝量在3万以上或全网粉丝量在10万以上。

安徽日报称,报名后审核合格人员,应在安徽日报客户端“江淮号”开设个人账号,并从发布的最新原创视频中自行选定一件作为初选参评作品。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将根据该账号粉丝数、代表作品浏览量(播放量)、点赞量等指标综合评出A组、B组各20名初选优胜者进入决赛。

最终,活动组委会将在A、B组各自评选出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以上获奖者将与安徽日报签约合作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获奖者还有入职安徽日报的机会。公告中特别提到,“签约合作”一年后,所发安徽时评视频评论播放量10万+达100条(A组)、所办签约账号粉丝数新增100万(B组)的,经考核合格后予以正式聘用,享受集团聘待遇。

湖南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朋友•伙伴》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2024-09-03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2024年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9月2日起,湖南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朋友•伙伴》,讲述中非合作情谊真挚的动人故事,展现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生机活力。

2024年7月,湖南日报社融媒体报道团队踏上非洲热土,探寻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活力的密码。在埃塞俄比亚,一名来自中国湖南的女教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Mrs Fish(鱼女士)”;在津巴布韦,湖南中医医生被患者喊作Dr.Chipo(绍纳语“礼物”之意)。在东非,点石成“金”的湖南地质人,融入马赛人的幸福新生活;在西非,中国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让塞内加尔的沙土地长出青青菜园,助力冈比亚水稻总产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一批“80后”将青春汗水挥洒在非洲大陆,在埃塞俄比亚坚守22年参与修建16条公路,在科特迪瓦投资建设非洲单体产能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厂,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日报报史馆开馆

微信公众号“党报人”/2024-09-01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河北日报报史馆正式开馆。8月31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报史馆开馆仪式。

河北日报报史馆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分为序厅、关怀、历程、见证、使命、风采和尾厅7个厅5个单元,共展示300余幅图片、文献、报纸版面,600多件实物、手稿、图书,通过情景重现、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全面展陈了《河北日报》创刊75年来走过的光荣历程和取得的亮点成就。

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微信公众号“纸上谈兵”/2024-09-05

9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24年迎新大会上举行了授牌仪式,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财联社作为落实部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签约落地“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经充分协商,一致决定共建专业实践基地,目标是推进和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将各自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高端优势整合起来,培养具有新闻理想、国际视野、掌握中国国情、具有深入新闻分析能力及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端、复合新闻传播人才,并以此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契机,探索双方全面合作机制,共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该实践基地未来有多个建设方向:一是丰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视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的无缝对接;二是打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体系,有效整合不同实践环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三是组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团队,实现行业精英与专硕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四是继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打破传统的教学、研究与产业隔离的藩篱,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

此次签约将进一步深化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度战略合作。这场产业与教学研究的“双向奔赴”将进一步推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望打造国内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标杆。

全国报纸去年营收616.6亿元,利润总额66.4亿元

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09-02

9月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

2023年,全国报纸出版总体健康有序、稳中向好。在报纸品类上,2023年全国2168家报纸出版单位共出版报纸2405种,以党报为主体、各级报纸共同发展的报业格局不断完善。在报纸出版经营上,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基本稳定,全国报纸总印数达到260.1亿份,总发行量为258.4亿份(含电子报发行量),营业总收入616.6亿元,利润总额达66.4亿元,总收入与总支出整体平衡,利润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报业收入头部效应明显,年度营业总收入过亿的报纸达175家,占整体报纸数量的7.28%。同时,报纸经营业务中新媒体收入占比逐渐增加,全国报业新媒体年度利润总额为9.3亿元,同比增长7.3%,新媒体收入成为拉动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报业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报业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不断推动报业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内容生产机制持续优化,推动传播模式创新。报业单位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通过理论传播的多元呈现、主题报道的价值引领、以人为本的内容拓展、垂直细分的内容布局,不断创新内容生产策略与内容供给方式,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二是智能技术应用深度嵌入,助力融合范式创新。中央厨房模式迭代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生产、虚拟数字人辅助内容表达、数据整合构建媒体资源库、数字平台推动系统化建设……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呈现出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技术逻辑,前沿技术的应用形态不断赋能报业单位融合升级。

三是传播渠道拓展多源引水,激发业务边界创新。报业始终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完善优化自有客户端建设,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态,积极抢占互联网主阵地,拓展传播渠道,丰富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建设。数据显示,我国报业单位新媒体渠道总量达12438个。“两微一抖”新媒体数量占比超过40%。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业单位建设的国际传播中心或国际传播平台超过20个。

四是体制机制重塑全面深化,带动资源整合创新。以区域内协同统筹不同层级报业发展、以跨区域合作探索不同类型报业共建,持续深化“报业+广电”的报台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互联网平台的竞合发展、尝试以“工作室模式”盘活既有资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资源共享、多元融合的报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固本培元,强化管理模式创新。全国报业单位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基础上,树立全媒体观念,打造“全媒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完善职务激励机制、优化薪酬分配机制、改革绩效考核方式等手段整合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全国报业新媒体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报业单位全部工作人员的占比达到19%。

六是公共服务能力多维展开,赋能发展路径创新。全国报业单位不断创新“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以多元产业、数字服务、智库建设、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形式拓展运营服务模式,不断以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格局。

(本期责任编辑:王立纲)

责任编辑: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