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对话作家薛易:历时三年,为大唐诗人塑像

博览 | 2024-09-10 18:16:12原创

鲍福玉   来源:大众新闻

点击这里播放

近日,山东作家薛易全新力作《大唐诗人行》出版。该书是继《刀头上绝响》之后,作者推出的又一部“新历史”解读作品,作者以群像视角为以王维、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十位唐代诗人作传,同时挖掘自初唐到安史之乱百余年间四十多位诗人的趣闻轶事。9月10日,记者对话薛易,听他解读新作,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创作《大唐诗人行》的缘起是什么?

薛易: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喜欢唐诗,感觉受到唐诗的滋养很多。不过一直以来,感觉诗人的面目都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的外号很响亮,比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白居易是“诗魔”,李贺是“诗鬼”……但这些外号背后,他们的真正面貌是什么样子的?对这些,我一直感觉很疑惑。

后来,我也读了一些诗人的传记,包括不少名家、教授之作,疑惑略少了一点,但这些传记主要关注传主本人,而将其他人作为配角,乃至单纯的陪衬,看后依然难以对诗人产生整体印象。

我从十五六年前开始喜欢中国古代史,从正史一路读下来,后来渐渐把精力放在唐史上。多年之后,我想写个关于唐朝的东西。写什么呢?要不就写唐诗吧,也算是为自己解除那个疑惑。大约就因为这一念,便有了这样一本书。

记者:这本书的创作心路和人生感悟是什么?

薛易:这本书前后写了三年。写的过程中,我对诗人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比如,之前我没有太多关注过李世民写诗的现象,也没有想过他跟杨广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对陈子昂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前我从未想过他是如此决绝、如此不凡。还有,对孟浩然内心的曲折和波澜,对王维平步青云的经历和他看透一切的通达,对李白终生不遇的原因等,都让我大开眼界,豁然开朗。

以前,读唐诗,是用文学的眼光看,所以只是觉得他们有才、写得好,就该名垂千古,沉浸在各种惊叹和赞美中。

后来,用历史的眼光读唐诗、看诗人,更多看到了唐诗背后的动因。看到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为什么写这样的诗;在唐代的历史上,在当时的朋友圈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这些让我觉得,自己一点点接近了那个活生生的大唐。

记者:这本书写唐朝、写诗人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薛易: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物切入,以群像视角写就,用李世民、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10位诗人,串起了自初唐到安史之乱后约150年的历史。其中也包括王昌龄、高适、綦毋潜等其他三十多位诗人。

这本书的风格是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虚实结合,通过小说笔法补充空白,解读了名篇佳句背后的人事变迁和历史波澜,勾勒出诗歌在大唐的发展历程,尽力复原唐代诗人和诗歌的不朽魅力。

独到见解不敢说。我还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和诗人,说说“背诵默写天团”背后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诗人们彼此之间是互动的,我试着复原他们的人物关系。

中国诗歌之巅的盛唐,并非一日所能造就;繁星交烁的诗坛天际线,同样隐藏着众多星轨和星系的“演化线索”。比如,“唐诗第一人”李世民在诗歌之外还留给后人什么?王杨卢骆排座次,“初唐四杰”的顺序是注定还是偶然?因田园诗名传千古的孟浩然,原来一生未曾融入主流诗坛?王维和李白是诗人社交圈里的两条平行线吗?杜甫的墓志为何由素未谋面的元稹执笔?

我一方面考据正史,从史料中提取唐时人情风貌、衣食住行、风俗制度等时代元素,搭建唐代社会有声有色的众生相;另一方面站在现代人视角,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后改周等大事件为轴,直至安史之乱后十数年,借通俗轻松的口吻点评风流人物、串联硬核史实,趣味多多、干货满满,尽量让这段历史生动呈现,不再乏味难懂。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责任编辑: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