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韩安国:一个“高干”的宦海浮沉之死灰复燃(下)
文化观察 | 2024-09-13 06:40:00原创
武宗义 来源:大众新闻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上回说到,正当韩安国声名日隆时,因为犯罪,他被关进了监狱,并受到了狱吏百般刁难和侮辱。
但韩安国和狱吏都没想到的是,过了不久,罪犯韩安国就平步青云,从囚犯直升为秩二千石的梁国内史,妥妥的“高级干部”。
起起落落 挺进中枢
韩安国在狱中接到了梁国内史的“委任状”自是惊喜非常,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梁孝王的第一人选并不是他,而是新“招聘”的人才齐人公孙诡。
或许人如其名,公孙诡此人诡计多端,野心勃勃,投奔梁王不久,就和另一个谋士羊胜撺掇梁孝王向景帝请求当太子和增加封地。为了扫清障碍,两人竟献计派杀手行刺当权的大臣,原吴国国相袁盎被刺身亡……
景帝听闻公孙诡、羊胜的诡计后,下令务必将两人抓捕到案。两人藏在梁王府中龟缩不出,办案人员来了十几拨,前后忙活了一个多月,连梁王国相的府中都地毯式搜查过了,两名要犯依旧踪迹皆无。
韩安国得知两人躲在梁王府中,故技重施,找到梁孝王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说:“主辱臣死,现在事情弄得如此不堪,两名要犯找不到,我请求赐我自杀。”
梁王连忙解劝说:“你何必这样呢?”
韩安国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泣数行下),边哭边问梁孝王:“大王你掂量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高皇帝(刘邦)与太上皇的关系以及皇上与临江王的关系,谁更亲密?”梁王说:“都比不上。”
韩安国说:“他们都是父子的关系都不能干预政务,或者因犯错被处罚,因为治理天下不能因私乱公。现在大王你位列诸侯,却因为听信邪恶臣子的错误言论而冒犯皇帝和法律。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够自我改过。如果太后一旦去世,大王还能依靠谁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韩安国话未说完,梁孝王泪如雨下表态说立马交出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闻讯后畏罪自杀,一场危机消散于无形。这件事后,景帝和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然而,此时命运再次给韩安国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韩安国再次犯法丢官,闲居在家。
韩安国不甘心。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太尉,备受新皇帝刘彻信任。韩安国拿出500金购买礼物贿赂田蚡。田蚡向王太后推荐了韩安国,武帝刘彻也听说韩安国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北地都尉,后升任大司农。公元前135年,田蚡任丞相,韩安国水涨船高,担任御史大夫。
当时,武帝继位不久,而匈奴也频频示好,请求和亲。是战是和,武帝交由朝臣讨论。最后,“主和派”韩安国占了上风,刘彻继续了以往的和亲政策。
以此为标志,韩安国的个人声望和权位达到了巅峰。当此之时,天下士人对他称道和仰慕,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前途一片光明。
晚年失意 呕血而死
话说在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时,丞相田蚡去世,韩安国开始代理丞相职务,成为丞相第一人选。
然而关键时刻,命运再次开起了玩笑。这天,韩安国为皇帝刘彻指挥导引车时发生意外,脚部摔伤。
丞相日理万机,不可或缺。武帝派人察看韩安国的伤情,如果不碍事就任命为相,结果发现跛得厉害。武帝暗暗叹息,不得已任命了平棘侯薛泽,韩安国则因伤病免职。几个月后,韩安国脚伤康复,担任卫尉,一年多后,调任中尉。
此时,匈奴人和西汉已经撕破脸皮,一次次入侵边塞,烧杀抢掠。刘彻也彻底放弃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开始调兵遣将攻打西匈奴。除了卫青、霍去病外,韩安国被任命为材官将军,驻守渔阳。
这天,韩安国抓到几个俘虏,俘虏说匈奴人已经远远离去。韩安国于是上书武帝说现在是农耕时节,建议停止军屯。
不料,撤军一个月后,匈奴忽然大举入侵上谷和渔阳。韩安国带着手下仅有700来人和匈奴交战,因作战不利,退守营中。匈奴人掠走了1000多人和大量财物后得胜而去。
武帝刘彻闻报大怒,派使者责备安国,并将他调往右北平驻防,因为当时有俘虏说匈奴人要从东边入侵。
从此后,韩安国运交华盖。从御史大夫和护军将军一路下滑,逐渐被皇帝排斥和疏远。领兵驻防期间,又因多次被匈奴人进攻欺侮,伤亡较重,内心十分愧疚。
而此时,卫青和霍去病则屡立战功受到皇帝宠信,韩安国越发可有可无。
尤其是在边境驻防的日子,韩安国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朝廷,结果却被调到更远的东方驻守。
韩安国越来越郁闷,后来就呕血不止,一病不起,于公元前127年黯然长逝。
史书说,韩安国此人有大韬略,才智足够迎合世俗,做事也多出于忠厚之心。他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而且比他自己贤能。
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贪嗜钱财。或许,这就是他多次丢官罢职,并未得善终的原因吧。
国学经典欣赏: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余,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
——《史记·韩长孺列传》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
责任编辑: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