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奋进复兴路 扬帆新征程丨扬帆千年运河 电靓孔孟故里

电靓齐鲁 | 2024-09-13 14:23:46

来源:卓越鲁电公众号

编者按

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这些年,全省能源行业实现了从安全稳步发展到绿色高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以蓬勃强劲的能源动能,为全省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年,全省能源人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不仅见证了新中国能源事业的波澜壮阔,更以实际行动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之中。在夯实煤炭绿色利用的基础上,山东不断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跨越式转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动力。

即日起,大众新闻客户端开设“奋进复兴路 扬帆新征程——山东能源行业‘走在前 挑大梁’”专题,旨在通过深入报道和立体展示,展现全省能源行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能源人那份坚守初心、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雄亘东西的万里长城与纵贯南北的千年大运河,宛如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版图上的“人”字脊梁。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地处大运河中段的济宁,是孔孟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古运河之都,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在运河岸边,一代代济宁电力人砥砺前行、勇担使命,在传承运河文化的实践中,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谱写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恢弘篇章。

“筚路蓝缕”开出“火树银花”

流淌千年的古运河,造就了商贾辐辏的盛景。位于济宁任城区的竹竿巷一带是繁盛百年的历史商业街区,明清时期的运河最高管理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就设在附近,光滑的青石板路见证着百年沧桑、述说着运河故事。

回望历史,1918年初春,济宁运河畔的竹竿巷亮起了第一盏电灯,济宁电力由此肇始。然而,在多灾多难、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济宁电力发展屡屡受挫、举步维艰。

济宁古运河两岸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济宁电力人以面对困难不屈服于困难的奋斗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踏上了艰苦创业的新征程。

济宁农网改造施工场景

马青变电站是济宁电力人建设的济宁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于1966年6月建成,当时安装了1台10000千伏安变压器,次年又新增1台15000千伏安变压器。随着肥城至兖州110千伏输电线路的投产,济宁电网与鲁中电网实现联网,马青变电站成为了重要枢纽。

济宁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马青变电站

改革开放后,济宁电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79年1月,马青变电站由110千伏升压至220千伏,成为济宁电网的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那时候主变是单相变压器,一百多吨重,因为没有相应的大吊车,吊装变压器特别困难,我们就制作塔吊架,再用十几个轴轮倒换着将这个庞然大物运进变电站。”济宁供电公司退休职工范德民,回忆起当年参与升压改造的场景,历历在目。后续,相继建成投运了220千伏济宁电厂至马青变电站、马青变电站至石横电厂、邹县电厂至马青变电站等多条输电线路,济宁电网不断拓展延伸,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7年9月,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启动马青变电站改造工程。面对原址重建、设备带电运行等诸多挑战,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全力攻坚,奋战10个月,将站内设备全部更换为先进的GIS组合电器,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合为一体,马青变电站焕然一新,重焕青春活力。如今,马青变电站老设备区已改造为培训基地,成为国网济宁供电公司新员工梦想的起点,激励着他们传承和发扬电力精神。

220千伏马青变电站改造施工

作为济宁的“元老站”,马青变电站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见证了济宁电网从薄弱到坚强、从传统到智能的跨越转变。截至目前,济宁电网已建成以500千伏汶上变、金多变、儒林变、麟祥变和邹县电厂500千伏联变为重要支撑,以34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东西开环、两片区、多联络”的坚强网架,实现了所有县市区至少2座220千伏变电站布点,电网资源配置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济宁麟祥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送出工程跨越京杭大运河施工

75年来,“坚强电网”与“运河水网”同步延伸,坚毅与奋进的炬火,正在新时代愈加璀璨。如今,竹竿巷两侧的“运河记忆”文化街区热闹非凡,运河水岸灯火璀璨,繁华更胜往昔。这条曾经点亮济宁第一盏电灯的小巷,早已不再为缺电、停电而烦恼,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居民们用电无感,“诉求不出网格”,办电“刷脸”“一网通办”,进入“智慧社区”的数智时代。

“被单锦旗”映照“奋斗足迹”

“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运河岸边无数不肯向命运低头的鲜活生命,汇聚成为平凡而又非凡的奋斗者群像。以人力破开沉睡亿万年的土层,一条奔涌的运河,成为民族奋斗精神的写照。千百年后,在大运河畔的泽沼冰原,一群国家电网人正以奋斗姿态战冰斗雪,以坚实的臂膀擎起“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丰碑。

京杭大运河自微山湖(南四湖)入境济宁,远道而来的水脉在高楼乡向东引出一段支流,渭河村就坐落于其侧畔。作为一座典型的渔村,渔民们常年撑船在大湖深处漂泊,“用电”曾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1997年10月,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作出实施渭河村“船居户”追踪供电工程的重大决策,决心为大湖深处的渔民送去光明。济宁供电局迅速抽调180余人组成施工队,于当年11月的枯水季挺进大湖深处。刚进湖区,施工队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冻雨暴雪,湖区温度一夜之间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尚未冻实的淤泥混合着冰碴形成了泥沼,深处没至膝盖。湖区无法行船,水泥电线杆只能堆积在码头,距离施工地点尚有5公里之遥。“不能跑船,人拉肩扛也要把电杆送到现场!”施工队10余人为一组,前拉后推、手脚并用,一寸一寸硬是把电杆“挪”到了施工现场。

微山湖“船居户”追踪供电工程施工

冰雪严寒未能阻挡济宁电力人的坚韧与勇气,经过15天的鏖战,线路架设终于完成。通电那一刻,渔民们因买不到锦旗,便在一条红色被面上写下“人民电业 情系渔家”八个大字,全村护送到指挥部。当天,鞭炮声彻夜不息,渔民们喜极而泣。

▲渔民赠送“被单锦旗”

电力改变了渔村的面貌,也改变了一代代“船居户”的命运。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上渔街”,昔日的“鱼猫子”变成了渔街上的“小老板”,临湖捕鱼的“老生计”变成了乡村文旅的“新产业”。30年来,供电从未间断,服务更加精细,一支支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穿梭于湖区,用优质服务支撑起更多发展的希望与信念,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湖上彩虹”。

供电员工在“水上渔街”开展服务

视线向北,运河自梁山县出境,归入东平湖。距离运河不远的梁山县小路口镇宋那里村,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未通电,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1年,宋那里村被纳入梁山县电业局“百村办电”范围。为填补资金缺口,梁山县电业局毅然拿出盖办公楼的钱用于办电。电灯亮了,村民的心里也亮堂了。村民们选准致富门路,利用电搞起银耳种植,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成功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村民们请人雕刻了一块“光明纪念碑”,嵌在配电室的外墙上,成为“村村通电”的历史见证。

宋那里村嵌刻“光明纪念碑”感谢供电人

一座村庄的变迁,映射出济宁电力人的奋斗足迹。充沛的电能让运河两岸的乡村焕发出新活力。无论是梁山县馆梁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泗水县圣水峪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是邹城大束镇的蘑菇、金乡崔口村的大蒜等特色产业,在澎湃电力加持下,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唯实唯新”驱动“登高向前”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面对运河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发的洪涝灾害,古人以无穷智慧攻克道道难关,将梦想和抱负变成现实,把绝妙建造传承为治水哲学,在中华民族创造史上熠熠生辉。

穿城而过的济宁老运河

济宁是大运河漕运的“咽喉”。被称为“十五世纪水利工程奇迹”的南旺分水枢纽,通过巧妙的“鱼嘴”型结构,引汶水入运河,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水脊的难题,大大提升了运河北段的通行效率。一次主动求新求变,造就了济宁漕运600年商贾繁华。

时光流转,创新不息。如今,随着“绿电”的融入,古老运河的底层运行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为推动港口绿色转型,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在嘉祥港、梁山港、跃进港等多处安装了岸电桩,满足了来往船只充电需求,守护着一泓悠悠碧水。

航行在京杭运河济宁段上的货船

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瓦日铁路黄金交汇处的济宁梁山港,作为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河道开阔,货船往来络绎不绝。盛夏的午后,一艘满载煤炭的货船徐徐驶入港口,靠岸后,船主王大利娴熟地将电缆接入岸电智能控制柜的插头,扫描二维码货船即可接通岸电。王大利生于跑船之家,自幼便跟随父辈在京杭运河上跑船运煤,是最早一批体验岸电的人,“以前在船上用燃油发电,噪音大、成本高,自从港口有了岸电,成本降低了一半,既经济又环保。”他由衷感慨。

供电员工在梁山港维护岸电设施

如今,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早已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在稳定的电力支撑下,经过数级泵站提水调蓄,大运河济宁段实现四季通航、水位平稳,丰沛水量承托起2000吨级船舶的通航能力,万吨船队可直抵上海、武汉,让不临江、不靠海的济宁实现通江达海。近年来,济宁内河港口吞吐量稳居山东省第一,运河的“黄金坐标”愈加闪耀。

供电员工服务宁德时代兖州兴隆庄一期2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电力换“源”,城市更“新”。在济宁,绿电不只在运河岸边涌动。近年来,济宁坚定推动从煤炭产业的“黑色经济”向“绿色低碳、制造强市”转型发展,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坚定向绿步伐,推动重大能源工程落地,高质量支撑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有效保障全省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宁德时代兴隆庄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首批入选全省“虚拟电厂”等试点示范,赋能绿色发展,全方位助力济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让“煤炭沉陷区”变身“绿能生长区”。

电力加持让运河岸畔灯火璀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望75年来济宁电力人的奋斗历程,站在京杭运河申遗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薪火相传的济宁电力人将饱蘸历史的笔墨,保持奋斗的姿态,大力践行卓越文化,在新的伟大变革中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力量,为“再登高、走在前”的卓越山东电力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增光添彩。

(大众新闻 孙衡  李军)

责任编辑:姬秀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