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鲁锦 | “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选读(2)氤氲在家乡鲁锦里的乡愁
益企惠企 | 2024-09-13 19:00:00原创
付玉婷 陈冠男 史歌 来源:大众新闻
编者按
8月21日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联合开展“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大赛,借助公众力量探索鲁锦产业发展传播新路径。截至目前,大赛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作品,这一个个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鲁锦之情、之美,将鲁锦蕴含在一经一纬、一针一线中的别样风情间更深刻细致地展现出来。选取当中的部分作品,又或是某些作品中的动人片段,大赛同步开启了“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大赛音频栏目“听见·鲁锦”。以声音为纽带,静下心来,一起来品味这份跨越岁月洗礼的独特文化吧。
氤氲在家乡鲁锦里的乡愁
□梅子
我的家乡嘉祥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类型多样,物产丰富,是主要的产棉区。衣饰风格古制甚多,手工纺织的“老粗布”广受称道。作为嘉祥人从小对鲁锦纺织工序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
每到秋收冬藏农闲之时,农村的家庭妇女们也不闲着,开始给子女准备婚嫁时的嫁妆。由于农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在子女结婚时,被子的被里、被面都是手工织的粗布,特别是粗布被单花样繁多。女儿出嫁时都是用被子、被单来撑面子的。看被单就知道女方手巧不巧,会不会干活,勤不勤快。只因有了这么多道道,那时候,从那家翻箱倒柜都能找出几匹花布来。鲁锦花样繁多,都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设计、传承、发扬广大的,以至于让鲁锦走向世界的东南西北,走进千千万万的家庭。那一种花样的鲁锦,用多少线?出多布?这其中可能有的妇女连一天学也没上过,却都能算的出。甚至用多少拐(量词)线都能算出来,一点不多,一点不少,真的是既节俭又神奇,鲁西南大嘉祥的妇女就是这么厉害!
我一直都羡慕母亲的一双巧手,描龙绣凤,做鞋子,插鞋垫,缝棉衣,盘布蝴蝶扣,织花布……特别是到了村里妇女们织花布的时候,常有人来找母亲,帮她们穿综。说起这织花布的程序我还得慢慢的道来。“不经过七十二道程序,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可见鲁锦的制作程序其繁锁复杂,及其精巧细致。
秋收的棉花轧花出籽,用轧好的棉花扯一小块一小块的用高梁细梃协助搓成棉条,用棉条纺线。白天母亲下地干活,晚上加班用纺车纺线,晚上等我们姐弟仨都睡了,母亲便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纺线。记得母亲纺线时,农村里还没用上电,半夜我醒来时都能听到母亲纺车的“嗡嗡”声。纺的时间久了,线纺的多了,母亲便把纺好的线都拿出来,纺的线都是蚕茧的形状,白色的。母亲把蚕茧状的线再纺到纺车上,约莫纺车上的线有一斤时(母亲都是根据织布的品种计算好了的),再从纺车上把线取下来系好,分成一把一斤,再上色。上色时,需按照所织品种的颜色进行上色,几把一个颜色,比如红色用得多就多染一把,蓝色用得少就少染一把。染完色之后,把五颜六色的线区分开,先晾在一根长木棍上着,风干,不能放阳光下爆晒,容易下色。母亲又在锅里煮一锅稠糊汤,把染好色的一把一把的线放在稠糊汤里浆浆。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说,这样能加强线的结实度和韧性。
线准备好了,就要上织布机了。田园农家,织布机是真实不虚的“大件财产”,并不是每家都有。而且,经线上机的步骤十分繁琐,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活计。这时,就是合作的时刻,三五人商议好想要布匹的类型,联合在一起做经线。经线上机要穿过机杼,分单双作缯,然后绕在机头上。棉线容易黏连,机头绕线时还需要时刻用竹制的刷子把线一根根刷开,刷的清楚明白,根根条理。经线上了织布机,纬线上了梭子,接下来就是重复而枯燥的织布劳动。颇有几年,每年冬春季节,母亲都有装机织布。那一段时间,晚上房间的灯光下,我们兄妹在一旁写作业,母亲就在一旁的织布机上织布。踏板吱呀声,机杼哐当声,和课本作业一起,督促着兄妹三人。间或,梭子飞到了地上,母亲不愿意起身,就会喊我们去捡梭子。此时,小妹总跑的最快,因为她可以光明正大的起身晃悠一圈,然后再磨磨蹭蹭的坐回去,藉此捱磨时间,希望逃离作业的魔爪。
织布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需要心、目、手、足有机合作,配套联动。特别是比较复杂的花色图案,不仅经线考究,纬线也色彩繁杂,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巧妙地利用经纬交错变化,再加上有条不紊的操作,才能形成想像中的品色。母亲曾经织过十把梭的斗纹锦,那真是色彩鲜艳明快,图案也富丽堂皇。母亲织布速度快是街坊邻里公认的,十把梭按顺序依次摆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飞梭像燕儿般来回飞翔,让人眼花缭乱,谁也辨不清两只手是如何频繁交替的。最难忘的是,母亲接线头的动作十分娴熟优雅。她一手拿梭,一手拾起断头绾成环,再与另一个线头一并放入口中,后期的对接就是在口中用舌尖完成的了,吐出来就是一个完全的结,速度有时快得叫人目不暇接。只要线子上了机,母亲的心也就拴在了织机上。她起五更睡半夜,夜以继日地劳作,直到一匹布织完了,绷紧的心弦才能松弛一些。布匹下机时她翻来覆去地检查,满怀深情地抚摸,那种感情,真像一位母亲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
家乡服饰以粗布为原料的历史悠久,只到近代,才有了机织细布,俗称洋布。此后又逐渐有了斜纹布、条绒、平绒、咔叽等。随着纺织业及其他工业的发展,又有了的确良、绦卡、绦纶等化学纤维,以及毛料等毛纺品,毛皮及人造毛皮。服饰原料日渐其多,档次日渐其高,人们有了任意选择的余地。可是,家乡难舍“老粗布”情结。现代人又开始讲究“返璞归真”,追寻“民俗风情”。因而,每逢冬春,乡村仍不时响起“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
如今,鲁锦正以其俏丽的身姿,瑰丽的芬芳,久远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无法抗拒的魅力走向世界,步入千家万户。用她温暖舒服的胸怀拥抱每一个亲睐她的人,她把热情柔情都化作经济腾飞的脚步,跨遍五大洲四大洋,风靡全球,驰骋在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建国七十五周年的锦绣篇章里,氤氲在每一个游子的乡愁里。
策划 付玉婷 陈冠男 史歌
记者 付玉婷 史歌
主播 付玉婷
责任编辑:史歌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