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 东营市河口区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新篇章
潘宜华 来源:鲁中晨报
2024-09-23 10:29:16原创
四十年来,东营市河口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傲人成就,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2023年,河口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62亿元,增长8.5%,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年均增长5.5%的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199元,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今年1-8月份,河口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0%,增速居东营市各县区前两位。
四十年来,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3%,规上企业发展到12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2家,富海集团、中海化工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2位、383位。华联、中海、富宇等传统油头逐步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转型。华联石化、中海化工、富宇化工、汇海医药被认定为省级化工重点监控点。充分发挥风、光、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加速布局,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屋顶分布式光伏等发展新模式初具规模,中车、金风等一批大企业、好项目纷纷落户河口。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45万千瓦,年发绿电达到32.3亿千瓦时,连续三年实现绿电净输出。河口区先后入选全省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区)和山东省工业强县。
四十年来,坚持“稳基础、保稳定、促发展”的农业农村工作基本原则,持续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围绕绿色种植、现代畜牧、生态渔业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河口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04家、244家和137家,新户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义和镇、六合街道、孤岛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河口刺参、黄河口文蛤等品牌走向全国,百万亩高效生态渔业区被评为省级海洋特色园区。近几年来全区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2亿斤以上,累计完成和在建各类高标准农田37.89万亩,2024年夏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达到14.35万亩、386公斤、5.54万吨,增速分别达到3.24%、1.33%、4.61%,实现“三增长”。
四十年来,坚持紧跟时代步伐,践行为民初心,现代服务产业提档升级。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河口电商产业园孵化优质电商62家,带动创业就业1000余人,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如家、智客汇、肯德基等连锁酒店、餐饮落户河口。东营市首家县级快递共同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入驻企业16家,发货效率提升30%。创建3A级景区4个,鸣翠湖湿地风景区、孤岛槐林温泉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连年举办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2.33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
四十年来,坚持招育并重,持续做大产业基本盘,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并完善了“链长制专班+产业部门+园区+驻外招商站”产业链招商工作体系,持续构建区级领导高位推进、以上率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招商大格局。今年以来,储备在谈项目34个,计划投资额247.24亿元;新签约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48个,签约金额300.48亿元;推进落实在建项目44个,提报到位资金81.58亿元。全力打造“黄河入海·汇智河口”青年人才招引品牌,全方位开展“线上+线下”招才引智活动,与内蒙古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和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实施创新平台“4+N”工程,重点深化提升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功能,建成能源监测、碳遥感实验室和碳汇方法学开发等领先服务平台,入驻“双碳”产业链企业35家;加快山东省碳计量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双碳专家库和“双碳经济人才中心”,温室气体排放反演等11个重点项目加速落地,服务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胜杰
责任编辑:潘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