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熟悉的叫卖声
体娱场 | 2024-09-28 09:33:05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房胜林
“磨剪子来,抢菜刀”,这熟悉的叫卖声,原以为只有农村才有,没想到在都市里也能听到。在鲁西南老家汶上非农忙的时候,这种叫卖声是经常听到的,叫卖人肩上扛一条长板凳,胸前挂一个大布兜,在街头、巷口蹲下来,就能磨上几把剪子或菜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没有超市,一个村只有一处供销社。商品交换大都靠为数不多的集市和流动式销售。乡村一年四季都有货郎挑着小商品,走街串巷叫卖。货郎走到一处街口,放下货箱,一边摇响货郎鼓,一边吆呼“破布条、烂麻绳、旧书本、废铁铜,换糖块、换火柴、换针换线换头绳”,货郎摇鼓很有节奏,叫卖如唱歌。卖的都是些日用小商品,最吸引孩子们,男孩子拿一把麻绳头换几块糖,女孩子抓一窝碎布条换二尺红头绳,家庭妇女抓一窝攒下的头发,换取急需的针线。货郎给乡亲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农闲的时候,从入冬到来年春末,早上的街巷里,“卖豆腐啦!”简短的叫卖声不时传来,在烟火村庄里回荡。我父亲做过豆腐,可我没听到过父亲的叫卖声,他头一天晚间做好,第二天一早挑着去卖,九点左右就卖完回家了。那时候的大豆也比较稀罕,庄户人家一般不舍得吃,大都用来轧油或者换钱,补贴家用。
春末夏初,乡亲们都期盼着卖小鸡的吆喝声。“小鸡嘹嚎,买小鸡来”,卖家骑一辆大自行车,驮着两大笼筐小鸡苗,边走边响亮地吆喝,周边住家几乎都能听到。买小鸡还可以赊账,等到秋收后再结账,给了乡亲们不小的方便。听到卖小鸡的吆喝声,我也跑过去凑个热闹,叽叽喳喳的小鸡甚是可爱。给小鸡喂食,看小鸡一天天地长大,都是欣喜。
难得听到的是卖香油的叫卖声。香油在那个年代还是奢侈品,能买的人家少之又少。一般在中秋节和春节前,偶尔能听到“打香油”的叫卖声。卖香油的敲着梆子叫卖,梆子声和叫卖声传得很远。如果有人买香油,卖家打开了他的油壶,那香气都能弥漫半个村街。我在老家生活到十八岁,记得我家就换过一次香油,那年我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我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我一下子出了名,也算光宗耀祖了。为了过个好年,母亲拿出珍藏的半瓢芝麻,换了二两香油。临近春节,我为乡亲们写春联冻感冒了,不愿吃饭,母亲找出一个鸡蛋,给我冲了一碗香油鸡蛋茶。那碗香油茶香气沁人心脾,表面漂浮着亮晶晶的油星,像夜空漫天的繁星。平生第一次吃香油,那碗香油鸡蛋茶让我终生回味!
还听到比较多的叫卖声,就是卖粉条的。老家那些年主粮是地瓜,秋天每家收得几千斤地瓜,大部分切片晒成地瓜干,储存起来,少部分可以做成地瓜粉条,改善生活。粉条也是农家餐桌上的主菜。卖粉条的拉着一地排车粉条,换回三倍的地瓜干。
很愿听到那些熟悉的叫卖声,那声音大都是甜美的,像是新生活进取的号角。偶尔也会想起卖花姑娘的叫卖声,“卖花来呦,卖花来呦,卖了花儿,买药来呦救亲娘……”这声音是泣苦的,透视着生活的万般无奈,也孕育着对未来生活的诸多希望。卖花姑娘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店老板,那些生活的呐喊声,被岁月存储。市井生活,人间烟火。再有鸡犬相闻,不绝于耳的叫卖声,是一个时代乡村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选购的超市随处可见,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商品交易大都是大宗批量的线上交易,网购+快递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以至于乡间街巷的叫卖声越来越少。偶尔听到的叫卖声,也多是怕手艺失传,练练手,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是老有所乐,当作闲暇时的一个乐趣。
“磨剪子来,抢菜刀”,听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心头默然生出一种难解的乡愁……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