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人100本日记里的家国故事
赵丰 来源:大众新闻
2024-10-01 12:36:58原创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歌曲《国家》道出了国与家如同根与叶的血脉联系。这也是84岁的何善军的心路历程。
何善军是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何庄村村民,他从1959年开始每天写日记,65年记了100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迁,始终牵动着这个鲁西南村庄。在日记中,他记录了关系家与国的大事小情,尤其是在国庆等重要的节日,他总会隆重记上一笔,在特殊的日子留下特别的记忆。
图为何善军老人书橱中存放的日记。日记本很多已有了岁月的痕迹,翻看时不时掉落一些纸张碎屑。
如今,何善军已是“四世同堂”。他说:“一辈子辛劳,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这个小家的足迹,既是亿万中国家庭的缩影,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
(一)干出好日子
“土地者,民之本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调整优化土地政策。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生产潜力不断释放。
“今日是国庆节,但也是鲁西南的农村最繁忙的时候,农民以辛勤的劳动来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自己是个农民,也在劳动。除了吃了两顿饭,其余时间都在忙着往地里拉粪,又湿又脏的粪肥十分沉重,加上路不好走,确实是累人。可是,当农民想到,今天的辛苦,能换来明年小麦的丰收时,对于体力劳累就不感到痛苦,而感到很欢快。”
1981年10月1日,何善军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彼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在鲁西南农村推开。何善军一家6口,六七亩责任田,一到秋收秋种时节,格外忙碌。
“忙并快乐着。”何善军说,农民有了土地,都想甩开膀子干出好日子,把苦日子丢得远远的。
1962年,他从部队退役返乡时,鲁西南农村生活还比较困难。最困难的时候连分配的地瓜干都是其他地区支援的,农民普遍“吃不饱”。何善军初中毕业,有点文化,返乡后当过一段时间社办企业厂长、拖拉机站站长,能领点工资,但也要为填饱肚子发愁。尤其是4个孩子陆续出生,日子就过得更紧巴了。
图为何善军的第一本日记。1959年开始,他立下了每天写日记的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末,鲁西南地区较早开始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之风也吹到了何庄村。
“从当前形势看,包产到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包产到户后每人都操心,今年凡包产到户的小麦都获得了丰收。现在农民又在酝酿,秋种时种多少亩小麦?需要多少肥料?要浇几遍水?明年能达到多少产量?可见,党的政策调动起来的农民积极性是无法估量的。”1981年6月5日,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
包产到户后,何善军不仅种了粮食作物,还种了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收了棉花,半夜就到附近的三棉厂排号卖棉花。
手中有了粮,也有了活泛的钱,1982年,何善军就把祖辈留下的堂屋翻盖了,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6口人不用再挤在窄小的老房子里了。
(二)闲余时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农民闲余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想方设法找致富的路子。
“国庆期间正赶上秋收秋耕,人们日夜奔忙。为了使小麦能出齐苗,必须抓紧在墒情还好的情况下耕好地,不然等地干了,还得浇地。保农时,能早一天就早一天。”何善军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虽然很忙,但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大大节省了农民的体力劳动。
从小处看变化看进步,能切身感觉到社会在前进。何善军的日记中,记录了农业机械化在小村的发展历程。
何善军老人与自己的日记。
“过去收割机收割小麦后,需要把麦粒倒在塑料布上,再用袋子装好拉回家,之后再晾晒,很费劲。后来有些农用三轮车随收割机一起到村里干活,一车只需几块钱,就能把收获的小麦拉到农户家里,大大方便了农民。”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装袋,省去繁重劳动,也省了打工人回乡。
有了机械的助力,慢慢上了年纪的何善军轻快了不少。本村村民用在农业劳动上的时间也大大减少,闲余时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
那土地怎么办?
何善军注意到,当时村中有个别好的地块长满了草,鲜有人料理,农民也不愿意租出去。联合收割机不愿意收割小地块上的作物,耗时又不挣钱。为请人收割家中小地块的麦子,他连夜排队,出了高价,还要给人说好话,别人才答应。
“今天国庆节,人们在多种不同的想法和行动中度过。同村的人冒雨去菏泽买了17马力拖拉机,还有买旋耕机的。一些村民出去打工挣了些钱,就投资买农机具,想办法再给别人耕种挣些钱。农民想致富,大都无别的门路。现在的农耕机具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 在2000年10月1日的日记中,何善军这样写道。
“当时我就隐约意识到合并地块规模种植的意义,后来这也在村里实现。但农民如何致富,一直想不清楚。”何善军说,后来孩子们陆续长大,在外有了工作。到了2000年左右,靠着积蓄和孩子们的帮助,他又把厨房翻盖一新,2010年左右在院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没几年,村中陆续盖起了多处二层小楼。
(三)“以后要在城里过年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生产生活也迎来巨变,农民就近就业,获得收入的途径越来越多,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也越来越多。
“再过二十年,自己就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回忆这两个二十年的变化,那将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记住这一天,二十年后再看这一天吧。”2001年10月1日,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2001年,国庆节、中秋节双节赶到一块,全家17口团圆。大家从早晨就开始忙,但心中很高兴。1982年也是双节同一天,小二十年时间发展变化多大,物质大大丰富,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
二十年前的憧憬,如今变为现实。“现在的好日子,二十年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何善军感慨地说。
图为何善军翻看自己的日记。回头看,那些年的回忆感慨颇多。
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和本村多数村民一样,很早就把地租给村中大户。这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殖、生态休闲农业,吸引附近村民打工增收。中小企业创业园、汽车小镇等产业也吸引了大批群众就近工作。
何善军有3个孩子在城市里干包工、在企业工作,1个在家搞养殖。5个孙辈在菏泽市区也有了工作,结婚定居在城市。现在何善军一家是“四世同堂”,他已有了3个重孙。
“现在,国庆节成了团圆日,儿孙们都回村看望我们,好不热闹。”何善军说,逢年过节,村里平常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孩子们也都开车回到村里,看望老人。一家几辆小汽车,路上都停不下。
因儿孙多在城市居住,最近几年何善军冬天也搬到城中居住,天暖和了再回来,成了“候鸟”。在日记中,他高兴地写道:“遇到同村人聊天,我告诉他们以后要在城里过年了。”
“虽然老了,但我对国家大事仍很关心,读书读报、上网搜资料,研究思考些农村问题。”何善军说。
2018年10月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一个高龄老人如何以实际行动庆祝这一伟大节日呢?个人以为,能健康或者不生大病,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点喜欢做的事。”
最近这些年的10月1日,他都从电视上观看国庆庆祝活动。他几次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热泪盈眶”“不知道哭了几次”。
何善军说,作为一位八旬老人,亲身见证国家和自己的小家一步步发展,越来越好,他很感恩。他将坚持写日记,记录下更多国与家的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赵丰)
责任编辑:张明月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