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向祖国报告|“刀尖上的舞者”制定世界标准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10-03 08:00:00原创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齐鲁儿女奋发有为,挺膺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齐鲁儿女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生动展现齐鲁大地铺展的壮丽时代画卷,10月1日-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向祖国报告》特别报道,聚焦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行业典型,讲述他们“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在电力技术从国际“追赶者”跃升为全球“领头羊”的历史性跨越中,王进和冯新岩不仅是倡导这一变革的积极推动者,也是这一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所在的“进·新”特超高压创新团队,以空前的创新激情和团队精神,深耕基层,攻坚克难,旨在将中国特高压技术这张璀璨的“国家名片”打磨得更加熠熠生辉。

一份“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

对于很多人而言,“带电作业”这一专业术语可能较为陌生,它指的是在确保电力不间断供应的前提下,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检修维护。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王进所从事的带电作业,专门针对500千伏及以上的特超高压线路,这一领域的电压等级之高,线路负荷之大,对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次带电作业就是一次生与死较量,是对生命的考量,超高压带电作业在电力行业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

2001年年初,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成立,当时全公司一共300来人,选了六个技术最好的年轻人组成了带电班,王进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对带电作业也很陌生,但是充满信心。”王进说,之后他去中国带电作业中心学习,“在考试时,教练让我们摸一条通了50万伏的高压线,当时我害怕极了,靠近时甚至能看到电线上的小电弧。”

王进一咬牙,一把抓住高压线,闪身进入前面的电场。他成功了。这一“抓”,戳破了挡在王进职业生涯面前的“纸老虎”,也开启了他成为“大国工匠”的传奇人生。因为线路大都在荒郊野外,王进所在的带电班要克服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困难。真正带电作业时,王进必须要爬上至少30多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并在上下左右不足40厘米的空间内,进行规范操作。更何况,铁塔也不断“长高”;从30米高已发展到现在的215米,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铁塔四面镂空,半空随风摇摆,对作业人员的精力、体力、心理及技术诸方面都产生极大挑战。

2008年夏天,500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急需带电处理。此时,铁塔的温度达到60℃。王进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进入电场后,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四肢无力,瘫倒在导线上。这是典型的中暑征兆!仗着王进反应迅速,在晕倒前,三下两下地先把自己固定在导线上。一会儿,地面传送上来两瓶矿泉水,他费力拧松了瓶盖,一点点吮,待感觉好点了,才坚持着把任务完成。“那时我才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工人眼里只有工作,即使再难受,也想着把工作完成。”王进说。

中国的一线工人制定了通行于世界的技术标准

世界首次实施±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铸就了王进职业生涯的辉煌时刻。±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相当于整个青岛市的用电负荷,位居三大“外电入鲁”通道之首,被称为“不能停电的线路”。

在工程建设初期,王进就和同事们一起开展该电压等级作业研究。“当时压力很大,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考虑以后万一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带电作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那就创新,王进和同事们以500千伏带电作业为基础,逐步升级升格,“通过一系列努力,我们总结提炼出一套材料,符合我们的要求了。”

2011年10月17日,工友线路巡检时发现,±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情况紧急,需要进行带电作业。王进凭借在训练中的出色表现,担当了这次带电作业的“主刀手”。

56米的高空、660千伏高压、400多万的负荷贴身而过,王进的压力很大。“这次带电作业还被央视全球直播了,开始的时候我还很紧张,但当我抓住导线的那一瞬间,脑子就放空了,眼里只有工作,一个步骤跟着一个步骤,很顺畅的就完成了。”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2014年12月,王进团队凭借独创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之后有专家评价,这是中国的一线工人,制定了通行于世界的技术标准,了不起。”王进说,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很自豪,“带电作业很不容易,如果想安全省力的工作,那我们必须要创新。”

给“大家伙”看病的电网“福尔摩斯”

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电气试验班副班长冯新岩所在的电气试验班平日里守护特超高压变电站的设备安全,被行内誉为“电网医生”。

特超高压变电站的设备往往高达六七米、重达几十吨。 这些“大家伙”一旦“生病”,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更别说“医治”了。在一线摸打滚爬多年,冯新岩练就了“望闻问切”的过人本领,只要一出手,他总能精准“诊断”设备的健康状况,被同事称为电网“福尔摩斯”。

在变电站内,风声、电晕声、机器运转发出的噪声等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在这些大量的干扰中,如何能把微小的隐患识找出来,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为了解决特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设备带电检测难题,2016年,冯新岩用了大半年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河南5省的数十座特超高压变电站,搜集、梳理、分析上万条原始数据。历经多少个不眠之夜,最终研发出一整套特超高压变电站局部放电带电检测定位技术,提高了特超高压变电站局部放电带电检测准确率,尤其是将特高压带电检测的准确率从最初的不足50%,提高到近100%。

2018年,有一台换流变压器内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放电。“厂家赶到现场后建议紧急停电之后返厂修。”冯新岩和同事赶到现场后,通过他们创新工具,精准找到了放电位置,“发现放电部位危害并不大,不用紧急停电再返厂维修。这样就节约了几千万返厂维修的费用。”

不断创新,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做贡献

这次经历,让冯新岩和同事们对他们的创新成果更加有信心了。冯新岩认为,中国特高压作为独步世界的“名片”,推动其澎湃发展的创新元素功不可没。在这方面,国外是“无人区”,无任何经验可借鉴;而现场来无踪去无影的变压器异常放电现象,国内理论界目前也做不出科学解释。

自2016年起,冯新岩带领团队依托“冯新岩创新工作室”,开展智能检测技术研究,自主开发了国内先进的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GIS)故障仿真平台,研制了变压器局部放电典型信号发生装置,牵头开展了“特高压变电站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抗干扰及定位关键技术”等8项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冯新岩认为,通过创新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现在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也对电网的可靠性有了更高要求。一个小的设备事故,就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电网事故。”冯新岩说,通过不断创新减少设备故障的几率,提高供电可靠性。这也是我们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做出专业上的贡献。

跨专业碰撞出火花,团队创新迈向新台阶

王进和冯新岩的成长经历与中国特高压技术的蓬勃壮大密不可分。作为产业大军的一员,他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特高压技术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的壮丽历程。2023年12月,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优化了以王进、冯新岩为首的团队,正式组建“进·新”特超高压创新团队。团队名字由“大国工匠”王进、冯新岩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里面饱含了“进取创新”之意。

王进与冯新岩坦言,团队刚组成时因为涉及专业和领域不同,大家都很迷茫。但通过磨合,跨专业的讨论,最终碰出了火花。为避免作业人员高空坠落和触电风险,确保安全,提高效率,王进带领“进·新”创新团队研发了“无人机+铁塔挂架搭设后备保护通道”“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传递物料”等创新工法,在今年山东电网特超高压输电线路检修中广泛运用。

“进·新”团队的创新源于生产一线,也服务于生产一线。创新成果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获全国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累计开展特超高压带电作业400余次,诊断处置特超高压电网设备严重缺陷百余起,避免因停电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元;建成国内唯一拥有“双全国党代表、双大国工匠”的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培训3000余课时,培训学员超过1万人次。如今,90后孙阳、李雨轩成为“进·新”团队的新锐力量,段涛、李浩等创新能手也加入进来,团队的创新热情更高、活力更足。

“保证电网运行,让老百姓每时每刻都用上电用好电,是我们团队唯一想做的事情!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进·新”团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擦亮中国特高压技术名片,书写能源保供的“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与创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袁野 李欣迪 王瑞超 海报设计 许晨 策划 刘雅菲 统筹 吴佳 通讯员 王黎)

责任编辑: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