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党报联动|山间再现沂蒙“支前”队伍

点睛·16市 | 2024-10-05 18:25:38原创

王思晴   来源:大众新闻

点击这里播放

10月3日,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一处院落的老榆树下,百余位游客领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穿过重重阻碍,将物资运送到“前线”,来自临沂市罗庄区的游客李星宝从扮演红嫂的演员手中接过红旗,成为此次“支前”任务中的护卫队队长。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口号与音乐,“支前”队伍运输着物资正式出发,绕过小院直奔山路,不久就被丛林隐藏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

“大家蹲下,注意隐蔽!”突如其来的飞机轰鸣声打断了这支急行的队伍,随即更多的炮火声袭来,“支前”路上一时硝烟四起,水花四溅。李星宝紧握红旗,与其他游客屏息隐藏,等待危险解除。一番战斗后,在未散尽的烟雾中,支前队伍再次出发,冲过火线桥,最终成功将物资运至“前线”。

10月3日,红嫂家乡旅游区红色沉浸行进式演艺节目《重走支前路》吸引了百余名游客共走“支前路”。

山间小道上再现沂蒙“支前”队伍,缘于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的红色沉浸行进式演艺节目《重走支前路》。《重走支前路》以游客亲身参与体验为主,融合演艺和戏剧情节,通过精心布置的场景,再现沂蒙人民抗战支前的故事。演出中,演员和参与体验者组成三支队伍,推着当年当地群众拥军支前的木制独轮车,冒着枪林弹雨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把物资运送到前线。“我在手机上刷到了关于演出的介绍,觉得这种能参与的互动式演出体验感更好,也更有意义,就带着家人来到了这里。”李星宝说,“以前我们对于这段红色的历史了解得比较少,这次跟着演员重走了一遍支前路,亲身体验了当年烽火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深情和老区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与游客互动让红色故事更深入人心,成为临沂不少红色景区的新尝试。在蒙阴县,互动式红色故事也已开演,野店镇推出沂蒙六姐妹小戏小剧,以沂蒙六姐妹为原型展开故事演绎,游客可以进行推磨,摊煎饼等体验活动,感受支前的细节与军民鱼水深情。

10月3日,红嫂家乡旅游区红色沉浸行进式演艺节目《重走支前路》吸引了百余名游客共走“支前路”。

沉浸式的红色故事演绎,让支前、参军等革命先辈的往事变成游客自己的可观可感可体验的经历,让他们从红色历史的学习者变成“亲历者”。但游客参与演出的随机性强,突发状况多,为导演团队与演员带来不小的挑战。“后面还有游客没到现场,先放音乐烘托氛围,游客到齐了再开始演出。”假日期间,游客骤增,狭窄的山间小道上“支前”队伍庞大,演员与队伍前端的游客已到达第三幕剧情演出的现场,后面却还有不少游客仍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沂蒙四季》艺术团团长尤立万拿着对讲机跟着“支前”队伍,随时调整演出节奏。

演出结束后,游客尽兴而归,尤立万轻舒一口气,但他对沉浸式演出的效果有更高的期待。“假期游客较多,每场演出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所以没能让游客都穿上我们准备的服装,拿上道具,如果都能安排妥当,游客的体验感会更好。”走到道具间,尤立万指着一排排的蓝色服装说。

虽未换上服装,但来自沂南本地的游客郑国洋仍然被感动得想落泪。“我从小就听着红色故事长大,今天跟着走了这一段路,又在演员们投入的演出中,把以前脑海中抽象的故事具体化了,我知道支前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没想到只是路就这么难走,更别提他们遇到的其他危险了。”郑国洋说,通过沉浸式体验,对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的伟大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众新闻记者 王思晴 临沂日报记者 张萍 本报通讯员 郑树平)

责任编辑: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