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谁是出海最成功的中国企业?

来源:大众新闻·风口财经

2024-10-07 15:40:01原创

谁是出海最成功的中国企业?

如果要以卓越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而论,是不是有很多光辉的名字在你眼前晃动?

如果在这些因素之外,再加上一项:这家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能向世界输出,自己开创的管理思想。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等等等等的,各种不同的企业都愿意认同这一管理思想,在各自的领域内去实践并深化它。

这样的中国企业,你觉得会是谁?

有句老话叫: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能从文化价值层面深深影响世界的中国企业,可不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国际影响力的天花板?是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有这样的企业吗?

答案非常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我们有!

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海尔。

这个管理思想,就是张瑞敏先生开创的“人单合一”模式。

“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价值,“人单合一”就是让员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不仅要为用户创造价值,更要成就“人”,成就员工自己的价值

这本来是,张瑞敏先生在2005年为了解决海尔逐渐出现的大企业病,而探索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些年,“人单合一”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反而在国外得到了比国内更多的尊崇。

比如说,谷歌副总裁考特尼·罗斯,就很推崇“人单合一”,认为关于它的研究正促使美国企业以未来参与模式的名义,重新考虑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权力结构。

再比如,英特尔的副总裁察希·维斯菲尔德认为,关于“人单合一”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围绕它构建新的参与蓝图。

这一管理思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时19年。它就像一条巨藤一样,在海外陌生的土壤上蔓延、扎根,并长出新的枝干。19年来,已经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家企业学习、交流这一管理思想,有8万多家企业已开始复制。

比如,德国博世,他们在世界500强中排第75位,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正在采取人单合一的模式,支持员工当创客,在企业内孵化创业项目,来应对汽车产业的各种新变化、新趋势。

图片

不仅仅是企业,一些非营利组织也喜欢“人单合一”。下面图中的这个黑人兄弟,叫奥提诺·亨利,以前是个会计,因为怀揣着让更多黑人兄弟喝上安全饮用水的梦想,他辞职搞公益项目,在乌干达的难民营和农村学校安装净水设施,他们这个组织的管理方式就是“人单合一”,在短时间内已经帮助30万黑人兄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图片

“人单合一”到底讲的啥?

为啥有那么大的魔力呢?

为什么它能在被西方管理学思想统治的世界商业秩序中,轰出一块属于中国的天地?

它对我们冲破当前的迷局,有什么帮助呢?

如果我不创业当老板,它对我的工作,又有什么价值呢?

最近,我参加了“第八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聆听了张瑞敏先生的现场演讲。75岁的老人,却给演讲起了一个豪情万丈的名字——《跟着时代走,让别人说去吧》。

图片

他从“零距离卓越”的角度,论述了“人单合一”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员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这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人单合一”。我帮大家总结了一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分享。

虽然,这要花费你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张先生的思想随时都能震撼你。

这是一场思想的大冒险,坐稳抓紧,我们一起开始。

首先,“员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中的“零距离”,有三个含义:

零距离的时代性

零距离的挑战性

零距离的紧迫性

先说零距离的时代性。

张先生认为,1999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零距离”。他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说出了这句话。

“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

图片

20年来,我们的生活一再被这句话验证。如果没有互联网,就没有零距离。

再说“零距离”的挑战性。

零距离可以摧毁经典的管理模式。因为经典的管理模式都是有“距离”的,比如,以前海尔把产品卖给了经销商而不是用户,用户和海尔的距离太远,不但没有交互,甚至连交易都是跟商场做的。

于是,海尔在1999年开始,就开始着手缩短与用户的关系。首先,通过和用户的零距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由此产生了产品的零库存。然后倒逼第三个“零”,也就是零签字,不需要职能部门去指挥,让大家自主创新。也正是在这三个零的基础上,张先生提出了“人单合一”。

再说“零距离”的紧迫性。

张先生认为,“零距离”已经紧迫到今天就必须改变、刻不容缓程度。

他引用了德鲁克在2000年时的预言,“公司在未来25年后不可能得以幸存,从法律和财务方面来看可以,但从结构和经济方面来看无法做到。”

图片

这句话的意思是,物联网时代,不改变的公司会变成名存实亡的公司。“名存”,就是说,从法律上来讲是合法注册的;从财务上看,可以看到财务报表。但从结构上,如果组织结构还是科层制而不是自组织,从经济上,如果仍然是产品经济而不是生态经济,那么这样的公司在物联网时代就被抛弃了。

这也是我们已经看到大量公司难以生存的原因。

那“零距离”到底意味着什么?张先生很形象地说,就是没有“你是我的上级”“你是我的主管部门”“你是我的职能部门”这些关系,我们只是合作伙伴。这就是“零距离”在企业内部要达到的目标。

“零距离”是一种理念,践行“零距离”需要付出卓越的行动。所以,张先生又给出了“零距离”的三个“卓越”标准,即:

自主人卓越

自组织卓越

自进化卓越

张先生用一句形容自主人卓越,就是“每个人和自己的尊严零距离”。

他认为,自主人就是自己可以成为自己主人的人,就是我的创新我做主。自主人是鹰,可以自由翱翔,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非自主人是什么?是科层制下的人,他们就像是风筝,而且风筝身上拴着许多根线。

为了实现自主人,海尔砍掉了1.2万名中层管理人员,让大家都变成创客。大家来自主创造自己的价值。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说到,“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目标,只要给他创造自主人的氛围,他就可以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设计路径、自己达成目标,这也就是人的价值最大化。

图片

所以,张先生认为,人的尊严是由价值来体现的,只要价值是由我自主创新创造的,而不是被迫执行的。那就实现了自主人卓越的目标,即每个人和自己的尊严零距离。

张先生认为,自组织卓越的目标,就是要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零距离

自组织就是由自主人组合成的组织。可以先从自主人发展到自组织的小微,然后从小微发展成自组织的生态链小微群。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让所有的产业、产品都没有距离,融合到一起。融合到一起后,企业的定位发生根本的转变,它只能是物联网上的一个节点,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企业。

图片

现在如果你的组织还是一个孤立的企业、一个科层制的企业,那就融入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一个人需要一件产品,他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如果他需要的是一个智慧家庭,那么任何一个孤立的企业都无法单独提供,因为孤立的企业只能提供某一种产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把所有的产业和产品融合了,如果企业不融合成为一个生态组织,那怎么可能会适应呢?

于是,张先生在海尔提出了两句话:“产品会被场景替代,产业将被生态‘复’盖”。产品和产业都是孤立的,如果只是干产品而不是去做场景,那就无路可走;如果只满足在一个行业里做老大,只想在一个行业更加风光,而不是把行业变成一个生态,那也是无路可走的。

图片

讲完了自主人卓越和自组织卓越,我们最后来看自进化卓越。

张先生认为,可以自进化的组织一定是生态,不能自进化的组织就一定不是生态。比如,亚马逊雨林是自进化的,它就是生态,而且这个生态可以无限地良性循环。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如果一个企业只在自己营造的空间里自己成长,而不融入生态,企业的寿命会越来越短。进化,是无止境的。海尔的自进化,从人单合一的1.0进化到2.0, 1.0的目标是“零距离”,2.0的目标是“零边界”。

自进化卓越的目标,就是进化到“零边界”,创造出物联网时代的新引擎。互联网时代的引擎就是搜索引擎,现在80%的份额都在谷歌手里。现在物联网还没有“火”起来,就是因为缺少物联网时代的新引擎。把搜索引擎直接拿过来行不行?不行。因为搜索引擎只是方便了商品的选购,而物联网的引擎要支持的不是商品选购,而是场景共创。

张先生认为,决定新引擎能不能成功的因素在于创造一个生态,一个智能交互的生态,既是共创的生态,又是智能的生态,而且能持续交互的生态

构建新生态的探索一定很艰巨,因为在一个生态组织中,没有人可以命令所有的利益攸关方,应该让参与的各方变成一个愿意创新的生态,让大家在其中都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张先生认为,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仍要持续探索。斯图尔特·克雷纳在《管理百年》中说,“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我们现在就是要追问,但追问的不是一个产品或者说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追问一种生态。也就是说,我们要永恒追问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体系。

图片

这就是物联网时代,一流企业的使命所在。

张先生引用了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慧,来强调这个使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汉时期的刘向说,“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在今天的语境里,意味着你的治理一开始并不受人待见,大家都不看好,但是最终却成为了别人认可的方向,还吸引了大家也跟着你一起走。但这很可能已经“不可及”了,因为这种境界,指向的不是单独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产品很容易仿造,但动态体系做起来后,别人再想学就很难了。

图片

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当时的舆论大都是反对的,这样肯定不是赚钱,反而要赔钱。结果呢,海尔已经拥有了在海外建厂的经验。现在许多企业也要到国外去建厂,但却发现,当年嘲笑的海尔,已处于领先的地位了。

但“不可及”远远不是这些。而是海尔通过在国外创牌、在国外建厂,让海尔掌握了国外市场的运作规律,了解到国外消费者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了解国外的文化。这些经验为海尔的跨国并购打下了基础,海尔并购的美国的通用家电、意大利的坎迪(Candy)、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和日本的三洋等,后来都发展得很好。但你知道吗,海尔没有从总部派一个管理人员去,这些企业还是靠原来的人,靠“人单合一”模式运转就可以了。国际并购当中失败率最高的第一因素,是文化的不融合,而海尔恰恰能做到文化融合。(个人理解:“人单合一”让每个人体现他自身的价值,让每个人拥有尊严,这当然就会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欣然接受。)

这样的体系可以说“不可及”了。但张先生说,海尔还要继续开启新的挑战,就是把智能交互生态的新引擎也做起来。

这就需要海尔静下心来,不要管外界怎么说,一定要静下心来,坚定不移地去探索。

图片

张先生说,我们可以从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得到启示,但丁说,“跟着我走,让别人说去吧”。把这句话中的“我”改成“时代”,让我们“跟着时代走,让别人说去吧!”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李兵)

责任编辑:刘建